喜欢宋词。一直觉得,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优雅与美丽。那其中淡淡的忧伤、浅浅的情思,都无法不令人着迷。
喜欢在每一个安静的夜晚,手持一卷,细细品读,感受着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美好;亦或在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吟一阙韵味悠长的词句,顿觉唇齿留香,油然而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快感。
敬仰叶嘉莹先生。她一生致力于诗词教育工作,虽年近百岁,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诠释诗词之美。她是穿裙子的士,是风雅的先生;她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在诗词传播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偶然间,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了《北宋名家词选讲》一书,作者是叶嘉莹先生,顿时惊喜不已。细品之,更有全身心沦陷的感觉,读完一遍,感觉不过瘾,立马又进行了二刷。
这应该是叶先生根据早年的授课笔记整理而成的。先生选择了北宋时期几位有代表性的词人,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进行解说,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感受着词人们的喜怒哀乐,感受隐藏在词中的脉动。
不妨让我们一起,选择以下这几位词人,从他们的作品,体味他们的性情。
柳永
说到柳永,在北宋时的民间,那可谓是天王级的人物。因为,词一开始是用来唱的,而柳永那风流旖旎、深情款款的词作,让他收获了无数的粉丝。他那接近口语的创作非常接地气,“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有多少歌女为了想要得到柳永的青睐而争破了头。
实际上,作为音乐天才的柳永,不但能填酒肆坊间争相传唱的俗词,更擅长于抒写怀抱的雅词,特别是慢词的开拓创新,语言清新,更丰富了词的形式。
记得有这么一个传说,柳永在游览过人间天堂杭州后,曾填了一阙《望海潮》,竭尽所能地夸赞杭州的美丽与富庶。他当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在仕途上谋发展的,可惜并未如愿。而阴差阳错的,百年之后,这首词被金国的君主完颜亮读到,他惊讶于杭州的繁华,遂产生了发兵攻打南宋的念头。这真不知是幸抑或不幸。
柳永擅长于把大自然的景物,和内心感发的情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所填的秋士易感之作,情中有景,景中含情,将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人评价他是“不减唐人高致”。
这其中最出色的,当属《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将羁旅行役之苦,繁华零落之叹,光阴消逝之悲,倾诉无遗。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柳永放荡不羁,实际上,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他是个不失真性情,敢于表现自己的人。
苏轼
说到北宋时期的词人,有一个为广大读者所深爱,也绕不开的人物,他就是苏轼。
有后人评价他:才情太丰富,以写文章的余力来作诗;作诗之余,还有多余的才力用来填词。
在那个普遍把词作为酒筵歌席上传唱之歌词的时代,苏轼却能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他虽然少有写听歌看舞的,而多用来抒写胸襟怀抱,读来却也是毫无违和感。
苏轼的词,很多都有短序或题目,表明自己写作的怀抱志意。这与之前纯粹用来歌唱的词有所区别,演进提高到了诗的性质。这是大胆的拓展,更是一种魄力和能力。
他的词,一气呵成,气象万千,甚至时常出现违拗声律的现象。或许,词以意境为最上,对于大词人来说,这点小问题根本不必值得计较吧。
苏轼的一生,历尽患难,几度沉浮。或许,正是这些劫难,成了滋养他生命的养料。体现在词作上,有一种能入亦能出的超然,如风行水流,那么自然,又那么浪漫。
读者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豪放的词风。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其中满怀深沉的感慨,人生的成败得失和荣辱,无非都是过眼云烟,给人一种旷达的史观。
除了豪放,其实,苏轼还有韶秀的词风,这一面,可能不为大多数读者所注意。代表作比如《永遇乐.明月如霜》:“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一下子把你带到了这样清风明月的画面之中,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有一种可爱的境界,真是平凡之中见新奇。
无论是开阔博大的,还是幽微纤细的,苏轼都能自如的运用。只有从自己个人的悲观得失中跳出来,才能体会到大自然中那份真正的、永恒不变的美。
苏轼之词,每首都让人倾心,细品,可能再谈上三天三夜也欣赏不完。要说最具哲思意味的,恐怕要数那首著名的《定风波》了。在黄州那样落魄的岁月里,苏轼依然有着一颗闲适平静的心。
那次和朋友们去沙湖道中,突然就下起了雨,雨具又没带,怎么办呢?看着同伴们惊慌失措的样子,苏轼觉得大可不必。既然躲不过去,不妨在雨中潇洒前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一场大自然中的风雨,又何尝不是人生中的风雨呢?保持一份定力和持守,相信总能守得云开见日出。
秦观
分析秦观,要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聊聊他词的特质。如果说别人填词是因为有“词才”,那么,在叶嘉莹先生看来,秦少游则是有一颗“词心”了,说他的词让人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他与苏轼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苏轼把词带到了诗的高度,而秦观则反之,又将词重新体现了柔婉的本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引了冯煦的一句话:“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秦观的感觉最是敏锐、纤细。一朵花的开落,一片云的流转,都能触及内心柔软的角落,从而将这份细腻体现于笔端。
接着看秦观的人生观。在遭受挫折打击之后,他与苏轼则有着不同的表现。苏轼是旷达而乐观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外界给予什么沉重的打击,他都能坦然接受,内心有种不变的持守。但秦观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如此,虽然年少时也曾性慷慨,但随着人生到处碰壁之后,他的内心也转而凄凉、绝望,体现在作品中,便是一种悲观与凄厉了。
秦观先是被贬到处州,后来又到了郴州。随着路程越贬越远,他的情感也进一步的悲哀而绝望,这些情绪,都能在词中找到。
在处州时,一阕《千秋岁》,其中的“花影乱,莺声碎”,虽然也有一种惆怅,但还有欣赏的余裕。但到了郴州时,一阙《踏莎行》劈头就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对美好希望的寄托全部落空之后,那种绝望之情溢于言表,让读者的内心也充满了悲凉。
贺铸
他曾是一员武将。但是,他博览群书,也有一颗文人惯有的细腻敏感之心。
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他一首悼念亡妻的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那种深切的哀思,无不令人动容。个人觉得,与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比,水平不分伯仲。
贺铸长得丑,但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不能因为他的外貌,就否定他那些清新、婉转、细腻的诗词吧。
在贺铸的词中,有一首最出名的,是关于“闲愁”的诗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忧愁是什么样的呢?它只是一种情绪,没有形状,也没有色彩。可是,在贺铸的笔下,愁也可以如此真实而传神。忧愁啊,就像那笼烟的青草,漫天飞舞的柳絮,还有黄梅时节的雨,无边无际,却又伸手可及,太贴切了。也正因为此一句,他得了一个“贺梅子”的雅号。
周邦彦
周邦彦和柳永一样,都是音乐家,也都擅长写慢词。但他的慢词,虽然也用铺陈,却不是像柳永那样按顺序展开的,他使词发生了大的改变,不是体现在内容方面,而是在叙写方式上。
周邦彦的词,最是工整细腻、典雅繁丽。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勾勒与思索安排。这可谓是集北宋之大成,开南宋之先声。
不妨来细细品读他的代表作《兰陵王》。开头第一段: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这是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词,开头即提到“柳”。我们知道,杨柳的千万条垂丝,与离人婉转忧伤的情绪似有共通之处。更主要的,是“柳”和“留”字谐音。所以,一直以来,杨柳都被作为一种离别的意向而存在。
周邦彦的描写真是细腻啊。他先是来一个远景,说杨柳“烟里丝丝弄碧”,接着近距离“拂水飘绵”,那漫天飞舞的柳絮,将人心也扰乱了,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不用写人离别时的不舍,但情感早已在其中。
杨柳年年会绿,人也年年都会有离别。宦海浮沉,离京去国,让人心生感慨。于是,在善于勾勒的词人笔下,杨柳被反复描摹。但这种描写勾勒,完全没有琐碎杂乱之感,而是让人感到浑厚天然,韵味悠长。
如果说第一段是写景为主,景中含情。那么,第二段,则是情中有景。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在那些熟悉的地方,寻找往日的影子,让回忆一点点的打开。流连、沉醉其中,似乎也能触摸到从前的温暖。
在“梨花榆火催寒食”的暮春时节,再一次面临着离别之宴,那么,管弦之中流转的,必定是伤情;灯火照着离别的宴会,更是格外凄凉。
酒宴散后,只怕船如离弦之箭,而你再回首时,早已过了数个驿站。与君一别,从此山高水长,或许更是相隔天涯了。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离愁并未因距离的拉长而变淡。反之,离别越久,情感也越来越浓厚。这里,一句“斜阳冉冉春无极”,宕开一笔,貌似转到了春光之上,实则一切景语皆情语,那铺天盖地的春光,早已覆盖了所有惆怅的情绪。
往事不堪回首啊。而结句“似梦里,泪暗滴”,连用六个仄声字,似乎是不合格律的。作者却不管不顾,直抒胸臆。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份怆然,几欲潸然泪下。
由于周邦彦的词注重的是思索安排,也就是说,文字跳跃如同小说或戏剧。这一点,相对于能直接给人以感发力量的作品,似乎不能为大部分的读者所欣赏。
甚至连王国维先生在早年时,也曾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但叶嘉莹先生却认为,你一定要另换一个标准,另走一条路,才能够欣赏周邦彦词的内涵之美。
从叶先生的这番言论,也让我体悟出了这样一个读书心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作品的喜爱与否,不能光囿于前辈名家的论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不仅是一种读书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吧。这也算是读书之外的一点收获了。
宋词,从酒筵歌席传唱的绮丽歌曲,到直抒胸臆的生命感怀;从羁旅行役之苦到家国情怀之深;从春女怀思到秋士易感,可谓大大的丰富了生命旅程的广度与深度。
然而,也因为时代久远,有些创作背景与词人的人生底色,普通读者所知甚少,这就需要一个领路人,带领我们深入作品背后的故事,方能一探其中真意。而跟着叶嘉莹先生读宋词,便有曲径通幽之妙感,真是不亦快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