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先来简单翻译一下:岐伯回答黄帝说,上古时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学习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以各种方法融合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饮食上有所节制,起居上根据四时节气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不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因此能够使身体和精神待在一起,达到生命中应该有的寿限,活到100岁以上才寿终正寝。
我的心得体会:这一段话中最重要的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以说是整部《黄帝内经》的纲领,也可以说在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怎么来理解这八个字呢?首先我们就应该了解什么是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你看八卦图,很神奇的一个地方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一个整体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全局思维。不能单独的认为男人是阳,女人是阴。举个例子有些男的五大三粗,看起来阳光帅气,其实内心脆弱得像个女孩子似的,这种人就应该属于外阳内阴。阴阳变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水,水在《易经》中的卦象是坎,坎的卦象是两个阴爻和一个阳爻组成,代表的外阴内阳,你看这样的解释是不是非常的精妙。
再来说和于术数,“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精炼的总结。比如和谐、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等,说明我们中国人讲究和。在茶道精神中也说“和、敬、清、寂”,我之前工作的老板又把茶道精神重新定义,称为“和、静、德、怡、真”,我觉得总结的很好,不愧是资深茶人,是我学习的榜样。“术数”我的理解就是方法,是可以实践的地方。合起来总结一下,我的理解就是“阴阳”属于道,所以我们要合同于道,而“术数”是方法,实践出真知。“道”与“术”的融合,关键点就在“和”,用德来承载。所谓“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这样理解下来,就比较通透,也是以经解经的神奇之处。
“食饮有节”这句话中最关键的就是“节”的理解,什么是节呢?节就是气机转化之处,那么什么又是气呢?在《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里面,岐伯回答黄帝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也就是说5天称之为一侯,15天称之为一气。这样一来我能就能容易理解古人制定的24节气,也就是每月的前半个月称之为节,后半个月称之为气。节气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非常深远,以前我简单认为节气只影响农作物是非常浅薄的看法。
那么食饮有节就是提醒我们,在生活中食物要吃应季的,转季节的最好少吃,另外还要有所节制,不能暴饮暴食,增加脾胃的负担。“起居有常”同样的是指,我们应该按照四时节气的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比如说春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早起等等。
“不妄作劳”比较好理解,就是指的我们应该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透支身体。“形与神俱”指的是我们的精神和形体待在一起,不能貌合神离,那样非常危险。
最后一句指的就是我们做到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就能够活到我们命中应有的命数,也就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自己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要离开了。所以说“尽终其天年”是我们每个学习《黄帝内经》的人,应该努力的一个目标。至于我们的“天年”是100岁,还是120岁,这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过得开心,活的明白。
注:本文解读观点来源于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加上自己的学习理解而归纳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