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糊涂说(二十二)

作者: 糊涂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9-16 10:33 被阅读0次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糊涂说:

    我们常说委曲求全,虽多因不得已而为之,却往往是能够奏效的。换句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低头则可躲避一时的风雨,运气好的话,甚至可以进屋坐坐,待到雨过天晴,辞别出来,伸个懒腰,又可继续前行了。这在时间顺序上是一种先舍后得或者以进为退的概念,类似的话还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再有如“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在空间概念上,这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人不当过于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要有一点全局的意识。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一旦习惯了这样的思维,其实是很危险的。眼睛总盯着高处的人,脚底下难免拌蒜;望着天空走路说明天会下雨的科学家,不就掉坑里了吗?老子的意思,人当有处于低处的心态和思维。洼地虽在脚下,却更容易存满水,人在低处,也更容易收到四面八方的信息,更容易饱满和充实。用一句政治的话说,这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能和下层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俗话还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破旧立新,这是亘古不易的规律。试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运动,那些失败了的,如王安石,如康、梁等人,其症结无不在于旧势力的顽固和阻挠,在旧有的体系和框架上搭建新的秩序,是立不住的。根基不牢,终将倒塌。就是那些成功了的变革,也是要在新旧的斗争中求得立足之地,甚至要以身护法,新的事物方有一线生机,如商鞅之徒。

    贪多嚼不烂,细水可长流,所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既是专情,也是明智。黑瞎子掰玉米,占得多,最后得到的却寥寥。人生中很多事皆是如此,握在手里的,虽然有限,但那切实是属于你自己的。我们读书求知也是相同的道理。满架的书籍,很多阅读爱好者大概都会有,可真正读了多少,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实在是很重要的事。有些人显摆自己有很多书,可不过是装饰的门面,是满足虚荣心,是纸糊的自信。摊开一本书,便要一页有一页的收获,虽不至于寻章摘句,但走马灯似的翻看,又有什么意义呢?读书千万卷,不如把几卷读烂。读书只求多,却不动脑子,读得愈多,恐怕愈糊涂,此孔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是也。

    是以圣人之思想和行为,在于能坚守一个道。我们为人处事,当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任意妄为,方是正道。圣人之道,为天下的楷模!

    不过于表现自己,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反而与众不同,其能力和态度自然是很明显的。不自以为是的人,能兼听,则明,则更容易彰显其成就。不自我夸耀,不自高自大,人才可能真正认清自己,才可能成一点事业。不骄傲自满,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心,这样的人才可能有所进步。

    只有做到不争,方能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衡的境地。我们常说的不争是争,实质上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是一种避开焦点、独辟蹊径的智慧。以其不争,便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实在也是明哲保身之道。老子说,自古以来所提倡的曲则全不是一句空话,那些做到的人们,确实能得以保全。不争权,不逐利,能更多展现人格的魅力,这样的人,往往更能成事儿。看似不争,可名利自来,得众望所归,这也是所谓领导的艺术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糊涂说(二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gk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