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
夹河之战,朱棣凭借大风侥幸获胜。之后他又相继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他的地盘也不过是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兵力也不多。与朱允炆相比,实力相差还是很悬殊。失败算不了什么,希望的丧失才是最大的痛苦。一直支撑着朱棣的希望之火,越来越微弱,遥望皇位,他看不到太多的希望。
就在此时,一个消息改变了朱棣的命运。宫中潜伏的宦官传来消息:京城空虚,可一战而定。可是从北平打到京城谈何容易!单是山东这只拦路虎就够他喝一壶的。朱棣不知不觉中已经陷入了思维盲点,去京城就一定要打山东吗?
美国航天局曾发现航天飞机上有一个零件总是出故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都无法解决。后来一个工程师建议去掉这个零部件。事实证明,这个零部件是多余的。山东之与朱棣也是这样。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正是执着造反的道衍和尚。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又一次披上盔甲,召集他的将领们,再次出发,他将绕过山东,取徐州,目标京城。但这次与以往不同,朱棣已经下定决定,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进攻。
不成功,便成仁!
最后的冲击
建文四年(1402)元月,朱棣开始了最后一次冲击。他的老冤家盛庸、平安、铁铉已经得到了消息,枕戈以待!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朱棣没有去麻烦他们,而是取道馆陶渡河,连克东阿、东平、单县,直指徐州!
狼子野心,很显然,朱棣要攻取京城。盛庸等人慌了手脚,开始拔腿追赶。最先追上来的是平安,他手下有四万人。平安本想与徐州守军两面夹击朱棣,不想朱棣击败守军后,并未停留,而是绕开了徐州,转攻宿州。朱棣的目标单一而确定——京城。他如同一头火牛,什么都不顾,只向自己的目标挺进。这种豁出一切的敌人是最为可怕的。
追上他,一定要追上他!
追上朱棣就是胜利。然而让平安意想不到的是,跑步前进的朱棣在百忙之中还在淝河给他准备了一份礼物——伏击,权当感谢平安率军为他送行。当追了朱棣一个月的平安,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淝河时,由于毫无准备,轻易就被击溃了。平安反应倒是快,继续骑马狂奔,只不过方向与刚才的完全相反而已。
击溃了平安,朱棣放慢了行军速度,南军也重新集结了人马。五月,两军在雎水附近的小河相遇。朱棣的对手依然是平安。朱棣向来不是正大光明出牌的人,他表面上在河对岸排布士兵,暗地里却将主力撤到三十里外,三更半夜的时候渡河偷袭南军。平安被打得措手不及,正在即将溃败之际,朱棣的大舅子徐辉祖带援军赶到,打退朱棣的进攻,还斩杀了北军大将李斌。朱棣这次真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朱棣又战败了。积聚在众将士心中的不满终于爆发了。他们要向朱棣讨个说法,并纷纷要求渡河另找地方扎营(变相撤退)。朱棣虽然心中也是七上八下,但还是断然拒绝了撤军的要求。“此战有进无退!”然而将领们却众志成城,一起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局面僵持不下。这时候朱能挺身而出站在了朱棣这一边。“诸位坚持一下吧,当年汉高祖刘邦十战九不胜,最终还是取得了天下!现在敌军疲敝,我军胜利在望,怎么能退却呢!”朱能素有威信,军中亲信众多,大家鉴于目前的形势,也只好继续坚持下去了!
朱棣感激地看一眼朱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胜利往往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
灵璧,最后的胜利
似乎是为了配合朱棣的决心,朝廷中不知道哪个蠢材出的馊主意,把徐辉祖调回去保卫京城,只留平安、何福在小河与朱棣对峙。由于感觉此地不易防守,二人合计一下,决定到灵璧坚守。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护送粮草的队伍被朱棣击败,粮饷全部被夺走。饭碗都丢了,还打什么仗,于是二人约定第二天以三声炮响为号,突围逃跑。
第二天,南军正在打包袱准备逃跑的时候,突然三声炮响,士兵们撒丫子就跑。无巧不成书的是,北军进攻的信号也是三声炮响。命苦不能怨政府。正要出逃的遇到正要进攻的,大家就不要客气了。北军全歼南军,平安等37员大将被俘,只有何福逃走。
灵璧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的主力,朱棣踢开了前进路上的最后一块绊脚石。之后朱棣轻易取下扬州,距离京城只有一步之遥。此时的朱允炆已经慌乱到了极点,六神无主。齐泰、黄子澄不在京城,智囊团中只剩下方孝孺。方孝孺给出的对策是:募兵、号召天下勤王、谈判,愿割让土地,麻痹朱棣。书呆子的计策,在朱棣面前就像一出儿戏。募兵、勤王,远水解不了近渴;割让土地,朱棣勤勤恳恳,千里负笈,难道是为了得到一块土地当地主?
派去跟朱棣谈判的是庆成郡主,朱棣的堂姐。庆成郡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朱棣认真配合,连连点头称是,但最后却说:“我起兵的目的只想仿效周公辅政,如果皇帝不答应,只好请诸位兄弟姐妹去父亲陵墓暂住!”这是赤裸裸的恐吓。庆成郡主不了解不明白,朱棣都经历了什么才走到了今天,岂是靠几句话就能打发的?!
朱允炆知道了谈判的结果,所有的幻想破灭。他的叔叔朱棣永远不会像他一样愚蠢地下一道“勿伤我侄”的命令。他和朱棣的命运在朱棣起兵的那一刻就早已注定,你死我活,非此即彼!
一张空头支票
朱棣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发动了最后的进攻。朱棣陈兵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进攻京城。但是他在这里遇到了盛庸的殊死反击。此时的朱棣已是强弩之末,士兵们想回去休整,朱棣也有些动摇。正当此时,朱棣当年被黄子澄英明决策放走的朱高煦竟然带援军来助阵,真是雪中送炭。朱棣高兴地拍拍儿子的肩头说“努力,世子身体不好!”世子就是他的长子朱高炽。
朱高煦充分发挥想象,仔细揣摩老爹的这句话。有了皇位的诱惑,朱高煦使出吃奶的劲来攻打盛庸。朱高煦大破盛庸,一举渡过长江,到达京城。朱高煦虽然机灵,但姜还是老的辣,历史事实证明,朱棣说的那句话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
京城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当时的京城是由富商沈万三与明政府一起修建的,城墙都是用花岗石混合糯米石灰砌成的,十分坚固。而且城内有十万余军队坚守。想要攻下谈何容易!
方孝孺力荐建文帝死守京城。愿望美好,现实丑陋。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驻守京城金川门的正是朱棣的两位高级间谍:谷王朱橞和逃跑冠军李景隆。李景隆打仗虽然草包,交友却是公私分明。如果把靖难比作一场足球赛,李景隆原先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蹩脚的后卫踢进了乌龙球,而在后来决定出卖自己主人后,就变成了一个打假球的人。李景隆的一生是草包的一生,无耻的一生,如果李文忠知道自己生出了这样的儿子,可能会再气死一次。
在两个内奸的帮助下,朱棣攻入京城,江山易主。
延伸阅读
出奇制胜:铁铉守山东,盛庸镇河北,使朱棣南下不敢经山东,但后防却很空虚。朱棣派李远率轻骑,穿南军服饰,背揷柳枝为号,直达徐州沛县,放火烧粮船上万艘,震动京师。河北、山西纷纷出兵救援,朱棣怕北京不保,引师北还。三次南下的经验和李远的奇袭让朱棣得到一个新的战略观念:不如绕道山东,逼近徐、淮,直扑京师。
用人不疑:淝河激战时,平安麾下的裨将火耳灰一马当先直奔朱棣。其实火耳灰原是朱棣部下,朱棣起兵后归于平安。朱棣爱其骁勇,只令人射杀其坐骑,将其生擒。并以同样的方式生擒了火耳灰的手下哈三帖木儿。朱棣当天就释放了他们,授火耳灰为指挥,哈三帖木儿为百户,让他们充当近侍,带刀宿卫。虽然诸将劝阻,朱棣不以为然,此二人后来果然忠心不二。
神仙的指示:建文四年五月七日,朱棣兵临泗州。当地守将周景在朱棣还没到的时候就开始在城外张罗投降的事了。朱棣问他为何?他说当地寺中有个僧伽神,很灵验,有问必答。他曾问过,是守还是降?晚上神托梦给他,说“降则吉,不降则凶。”于是他就马不停蹄地投降了。朱棣听了大喜,他正需要这样的表率,立刻给他加官进爵。
调虎离山:建文帝四年五月十七日,朱棣派都指挥吴玉到扬州招降。扬州城内主战派监察御史王彬和指挥崇刚逮捕了主和派的王礼等人。吴玉射书城中,声称谁逮捕王彬来降,立授官三品。但王彬身边有个大力士,力举千斤,一般人不能近身。王礼的弟弟王宗重金贿赂了大力士的母亲,让她将儿子骗出,趁机将王彬擒住。燕军兵不血刃接管扬州。王彬和崇刚不屈而死。
驸马之死:燕军起事后,宁国公主数次写信给朱棣要他以大义为重。当时驸马梅殷在江淮领兵抗燕。朱棣控制京城后以宁国公主相要挟,让驸马放弃抵抗。梅殷无奈返京。朱棣城外相迎,问候“驸马辛苦!”梅殷冷脸一哼“劳而无功耳”。朱棣碰了一鼻子灰。永乐三年十月,朱棣以家宴为名请梅殷进宫饮酒,散席后醉醺醺的梅殷被锦衣卫推落花园池塘淹死了。
短命的徐增寿:朱棣进京的时候,朱允炆陷入空前绝望。一直为朱棣辩解的徐增寿成了替罪羊,建文帝愤而将其斩杀。朱棣攻入,看见大舅子的尸体,失声痛哭。永乐二年,朱棣封徐增寿为定国公,世袭罔替。原定国公徐辉祖则因一直反对朱棣被削爵,于永乐五年病死,年仅四十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