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道德经》(22)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18-03-21 17:23 被阅读127次

《道德经》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以分别心来看,唯与阿、美与恶,相差很大。而当复归无分别的道心,就会发现,这些对立分别不过都是妄想执着罢了。

唯:因视对方尊贵自身卑下而产生的心理及行为;

阿:因视自身尊贵对方卑下而产生的心理及行为;

美:因心生喜爱而产生的心理及行为;

恶:因心生厌恶而产生的心理及行为;

在这些情境之中,自心因对境而产生攀缘、分别、判断、执着等,远离了本有的寂静与清明。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在观心实修中,主要是指务必要远离分别心,对分别心要敬而远之,要时刻警觉不要落入二元对立之心。

远离了分别心之后,久久静之、定之,自心本有的空寂即会自然显现出来。

荒兮,其未央哉!空旷辽远,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心中显现出来的所有念头、情绪、欲望、感受等等,虽然纷纷芸芸,但观照的慧眼皆不为所动。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代表自心之主宰,独,卓然独立之意,泊,淡泊,恬淡虚无之意,兆,心动之迹象。虽然内心显现的现象纷纷扰扰,但自心之主宰仍然卓然独立,淡泊虚无,没有任何攀缘、跟随的迹象。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未孩],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尚未长大,一是尚未出生。其核心含义皆是比喻自然本真之心。面对纷繁的万象,自心就像愚昧无知尚未长大的婴儿一样,无牵无挂,无染无着。又像颓废疲乏无家可归的人一样,无着无落,无有所住,无有所执。注意,这里的[如]和[若],即貌似之意。老子在这里是用人们可以理解的东西去比喻、描摹修道者观心修行的状态。那么修道者真的是愚昧无知吗,真的是颓废沮丧吗?非也!观心之时,卓然独立的主宰之心和清明的观照一直都在,从未改变。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余],在这里可以做[现象]、[表征]、[显现]解。即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都是可以被感知的,都是可以成为感知的对象的,但[我]却偏偏不可以。这里的[我]即为[圣人之心]、[道心]、[真心]。[我]不是任何一种现象,不是任何一种感知的对象,因此看起来像是被[遗落]了。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楞严经》中的两句话:

1、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2、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第一句中[缘所遗者],与这里的[而我独若遗]有异曲同工之妙。

缘所遗者:自然本真之心,非是因缘现象,去掉了所有因缘现象之后,那个再也去不掉的,就是自然本真之心。

而我独若遗:想在一切生灭现象中见到[我],纯属痴心妄想,[我]卓然独立,不在一切现象中,要清晰地见到我,就要等一切现象全部寂灭了之后,那时[我]就会自然显现出来。

第二句则正好是[缘所遗者]、[我独若遗]的最好注释。将有来有去的身体还给大地,将有来有去的各种念头、情绪、思想、感受等还给虚空,当一切有来有去的都还掉了之后,剩下的那个再也还不掉的,就是无来无去的自然本真之心,那不正是真正的你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结合老子之前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致虚极,守静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就可以明白老子此处所说的[愚人之心]其实正是[大智若愚]。凡俗人看似聪明伶俐、精明无比,其实却深陷于分别执着,凡俗人看似心明眼亮、明察秋毫,但其实却已深被幻相所欺。而一心向道的修道者,看起来比较愚笨,笨嘴拙舌,没有什么心眼,一点也不聪明,但其实却心地淳朴,无有谄曲,不为一切欲望所染,不为一切幻相所迷,平实朴素、安详自然地安住于每个当下,自在而洒脱。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其心空阔辽远,犹如无边无际的大海,亦如江上之清风,无影无踪,无止无住。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一切生灭现象皆是有为之法,如梦如幻,只有无为之法才是无上的大道。而在凡俗人的眼中,不懈追求无为法的修道者,常常显得顽固古怪而不合群。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凡俗人看重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修道者则视之如草芥,与众不同,修道者看重的是合于大道,去除机心,淳朴天然,时时刻刻安住于自然本真之心,即已是无上的富贵、无上的尊宠、无上的滋养。

本章内容在观心实践方面的应用:

1、敬畏大道,敬畏自然,敬畏信仰;

2、远离对立分别之心,远离对思虑分别的攀缘执着;

3、放下分别思虑,放下大脑,静观自心;

4、任内心纷繁的现象自来自去,冷静地做一个旁观者,观而不随;

5、观心时,松、静、自然,恬淡虚无,致虚极,守静笃,返本归根;

6、静定为主,警觉为辅,八分静定,二分警觉,在宁静空寂中保持觉知的清明;

7、深自体悟卓然独立的空寂灵明之心,深自体悟自心本性;

8、虚怀若谷,包容一切,无牵无挂,无执无住;

9、时时刻刻安住于自然本真之心,安住于每个当下,自在安详;

10、在修道中生活,在生活中修道,将生命合于道,融于道,无离无分。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相关文章

  • 心观《道德经》(22)

    《道德经》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

  • 真正的状元之门

    走马观花道德经(22) 22.道德经第二十二景点——状元之门 第二十二章 超越逻辑的高等智慧 曲则全, 枉则直, ...

  • 平凡之路

    子曰:“四十而不惑”。以身观身,以心观心,诚不虚言。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

  • 心观《道德经》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 全息观之“以心观心,以心观物,以物观物,以物观心”之悟

    林汉扬 写于 2017-10-31 全息观之“以心观物,以物观心”之悟! 在《道德经》四十七章中说:“不出户,知天...

  • 2018年4月27日软笔练习

    《道德经》第22页

  • 心观《道德经》(18)

    《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

  • 心观《道德经》(33)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

  • 心观《道德经》(27)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

  • 心观《道德经》(25)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观《道德经》(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dv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