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的记忆
打算把家中很久没有响的座机撤了,但还是有点舍不得的。回想起从“摇把子”电话到 “大哥大”,还有如昙花一现的“小灵通”,又何尝不是一种惜别?让消失成就永恒,告别也没有了遗憾。
小时候到村“大队”玩耍时,听到一阵急促的铃声,外公走过去抓起那个黑乎乎的东西,一头放在嘴边,一头放在耳朵上,“哇啦哇啦”地说话。五岁的我死死的盯着那个家伙,不明白它怎么就能和人对话。我好奇的摸摸那根黑线,碰碰他光溜溜的表面,我想起来了,这是电影里曾经见到的东西,被打的丢盔弃甲满脸炮灰的国民党军官,一遍又一遍的疯狂的摇着摇把,气急败坏的大呼“需要支援、需要支援……”大人们告诉我它叫电话。
我也想试试这神奇的东西,瞅准大人们不注意,学着电影里的模样,拿下了听筒,摇了几下摇把后对着听筒反复观看,不知道哪头该放耳朵上哪头该放嘴边,无奈地又把听筒放了回去。转身离开时,突然铃声大作,我吓的不知所措,它就持续不断的响着,我战战兢兢的拿起听筒,里面传来“要哪里”,最后还是外公拿起电话,解释了一通总算替我解围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电话是有专门的接线员,是可以回拨过来的。
那时每个村就一部电话,谁家来了电话要由村里的大喇叭广播到村里接电话。打长途电话则要去邮局。还清楚地记得村里有一个村民儿子在外地,经常看见他趾高气扬的跟村民说“去镇里的邮局给儿子打长途”。
小学时,我在父母亲单位看到了一种拨号电话,电话机上有一个圆盘,一个数字排成一圈。看着别人站在电话机前,气定神闲的伸出手指,听着那哗啦啦的拨号声,我也很想上前播一把。再后来,听说全市都换上了“程控电话”,至今仍不知何为程控。四年级时,同学家里开始逐渐装上了私人电话,跟同学要个电话号码成了当时可以炫耀的时尚。
就在电话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拿着一种叫“大哥大”的砖头,经常在街头巷尾,看见他们大声的“喂喂……”的呼喊着,据说这种玩意买一个就相当于过去万元户的全部家产,除了大老板,别人买不起的。手里的通信工具可以说是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也是这个时期,IC卡公用电话亭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城市街头的一道景观。排队打IC卡电话,是我大学生活中最为盛行的通讯方式。
手持“大哥大”的土豪们的自豪感没有持续几天,以后的变化可谓瞬息,转眼之间手机成了生活必备品。曾带给生活无限便利的IC卡电话亭也布满了灰尘,无人问津了。
有一个东西不得不提,它就是小灵通。曾几何时,小灵通由于低廉的花费与话费,还有后期增加了和手机互通短信的功能,一度成为手机的一个完美配角。后来小灵通赖以生存的价格空间被打破,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今,如果哪天没有带手机或者手机没电,我们就像打破了生活规律一样。 手机款式和功能也不断翻新,当4G手机方兴未艾时,听说5G马上要上市。
一次,带孩子们去一个怀旧主题餐厅吃饭。儿子对餐厅里一部老式摇把电话很是好奇。我告诉儿子这是爸爸小时候大人们用的电话。我拿起来,摇了几下,把电话递给儿子,“听,里面能听见爸爸童年的欢笑声……”
电话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