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再好也是虚的,关键要懂得裁度事理,知道如何审时度势
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这批学生,志向挺高,但才学还比较粗疏,文采倒是挺可观了,只是还不知道该怎样去审时度势、明理修身。”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63c9605d8497f4e5.png)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篇之二十二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d4f6c15a0bc4d7f2.jpg)
孔夫子东奔西突,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历尽艰险,转来转去,滞留在陈国,已是意兴阑珊。想到那些没有跟他出来,留在鲁国的弟子们,个个都以天下为己任,志在大道,眼界心气高到不得了,但在行为处事上呢,却往往忽略细节。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稍不留神就会捅出个娄子来,惹祸上身。孔子心中仿佛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实在不放心。
家乡这些小子们能说会道,写起文章来一套一套的,虚头巴脑,夸夸其谈,像绣满花纹的绸缎一样华丽得很。可是关键的问题,是要懂得裁度事理,知道审时度势啊!还是回去吧,回老家去教书育人,指导同学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专心修炼。于是孔老夫子心心念念要卷铺盖走人,离开陈国。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0178c93339dbdaa8.png)
陈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包括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一部分,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陈的始祖是陈胡公妫(guī)满,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大舜的后代妫满,并赐给他陈地,让他奉祀大舜。陈国共历25世,延续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春秋末期被楚国所灭。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数次去陈国。第一次是55岁时(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年。他离开卫国想往陈国去,谁知路经匡地时,被围困在那里,最后没去成。
第二次是在孔子“耳顺”之年,60岁时(鲁哀公三年),他原来想到郑国,可是郑国不收留他。更惨的是在郑国都城外与弟子失散了,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时,被路人嘲笑,称他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后来,狼狈不堪地到了陈国,居然受到国君陈湣公的热烈欢迎,以上宾之礼把他迎接入城。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4ea818af1798ab6e.png)
陈湣公好酒好菜招待孔子,时常问政、问礼,扯扯学问,谈谈理想,住了好久。但孔子却感到无所事事,陈国实在太小了,难展宏图。61岁时,孔子离开陈国,去了蔡国。后来一直是在陈蔡周边国家转来转去。到了63岁(鲁哀公六年),孔子带着他那批流浪弟子被困在陈蔡边境,连粮也断了,最后被楚国派人来救了他。
“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归”,返回,回去。“与”同“欤”,语助词,表示感叹。口口声声喊着要回去,可见孔子已经归心似箭了。
“吾党之小子狂简”,我家乡这批学生,志向挺高,但才学比较粗疏。“党”指家乡、故乡。古代的社会基层组织以500家为一党,12500家为一乡,“乡党”常常连用,“吾党”即我的家乡。“小子”有很多含义,这里指学生、晚辈。“狂”,狂放、进取。“简”,简单、简略。“简”还有大的意思,此处可理解为做事情不注意小节,大而化之。“狂简”,志向高远,奋发进取,但才学粗疏,处事不周详,缺乏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实干精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8430e0d0f8cd9ec5.png)
“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斐”是形声词,表示与文饰、彩饰有关。本义是形容五色相错的样子。“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是会意词,上边一个“音”字,下边是个“十”字。“音”指音乐,“十”指个位数已经终结了,结束了。两个字合成一个“章”字,表示音乐完毕,一曲音乐结束,称为一个乐章。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作“章”,引伸为文采。
“不知所以裁之”,不知道该怎样去审时度势、明理修身。“不知所以”,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所以”是原因、缘由的意思。“裁”,本意指裁制衣服,引申为衡量、判断,裁度取舍。“不知所以裁之”有两种解读,一是说孔子不知怎样去“裁”这些小子们,一是说小子们不知怎样自“裁”,从上下文意思看,应该是指弟子们不知自“裁”。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252263e5db5d8dc5.png)
孔子认为,他们虽然立志勤奋,学习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担当大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做人做事、为人处世等方面缺少自知之明,必须回去对他们进一步点拨,通过因材施教,使同学们茁壮成长。
有人说,这是孔子在外国混不下去了,找个台阶下,借口教育弟子,为自己回国寻找一条理由。且不说这样猜测孔子是否符合事实,即便真的如此,这理由也是挺高尚的。当然,孔子虽然嘴上喊着要回去回去,实际上他一直滞留到68岁时(鲁哀公十一年),才结束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回到家乡。
本章有两个成语: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644144a2f6bf6ec2.jpg)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李炳南:狂简者,志在大道,而忽其小事。“斐然”二句,意为文章等已有成就可观,然尚未明大道,不知所以裁定,故须回鲁调理之。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陈思归,是在鲁哀公三年,此时孔子年已六十。
朱子: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叹也。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
《论语正义》:狂简亦有为之人,但务为高远,所言或不副其所行。
陈祥道:狂者,能为而不能已,其成章也失之过;简者,能略而不能详,其成章也失之不及。孔子在陈,欲与中道者不可得,故思鲁之狂简者,裁之使归于中也。
刘宗周:斯道之任,断非庸庸琐细一流人所可几及,故中行之下,首推狂简。他志意高远,略于事为处,想其居心之正,制行之高,向道之笃,服善之勤,真能高视人家一等,故斐然成章,绝非羊质虎皮、丝枲(xǐ)兼奏者比,第不免有过中失正之病,不知所裁。此个病痛,亦非小可,始于毫厘,终于千里,使一任其狂简之质,而不纳于中正之规,则将来异端曲学之害,有不可胜言者。此又夫子所深虑也。望之也殷,故虑之也转切;虑之也切,故裁成之也亦不敢自后。圣人曲为吾道计如此。
蕅益大师:木铎之任,菩萨之心。
云门隐者按:孔子周游列国,本欲行道,然而终见道之不行,欲退而回鲁,因材施教,引导教化后进弟子,裁制之使归于圣道,以期大用,且传道于后世也,于是有“归与”之叹。
张栻:圣人道不行于当时,故退而明诸书,以私淑诸人。方圣人历聘之时,诗书礼乐之文固已付门人次序之矣;及圣人归于鲁,而后有所裁定,所谓删诗定书,系《周易》,作《春秋》也。狂简之士,虽行有不掩,而其志大,盖能斐然以成章矣。至于义理之安,是非之平,详略之宜,则必待圣人裁之而后为得也。
郑汝谐:匡人之难,则曰“文不在兹乎”;在陈之厄,则念“斐然成章”。《系辞》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不独《易》也,圣人明忧患与故,且知道之不可复行于世也,是以述作之心生焉。
《惜阴录》:庄周亦是狂士,以不知裁,遂肆为异学之倡。后世禅学,往往收高明之士。夫子此忧,已烛见来兹之祸根。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集注》 《论语全解》 《癸巳论语解》 《论语正义》 《论语新解》 《论语意原》 《论语讲要》 《论语集释》 《论语学案》 《论语点睛》 赵岐《孟子》注 《史记》 《惜阴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