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必须要进行知性阅读

作者: 先主山下梁波涛 | 来源:发表于2021-04-14 08:07 被阅读0次

文/涅阳三水

所谓知性阅读,是指具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

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

这样的知性阅读,能够迅速抓住一本书的核心以及框架,并开展对话反思,强调双向的交流对话。

对于专业发展而言,知性阅读。能够提升教师的思维水平,增强反射能力。

。。

对于知性阅读,魏老师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知性阅读是在爬山,汗流浃背,但是周围的景物始终在变化,越来越开阔,无限风光在顶峰。

经历过知性阅读的人,能够放弃自我辩护,从来不把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绑在一起,通过知性阅读,不断与书籍对话。

这种对话既包括批判反思,也包括经过反思之后的自我更新,甚至自我否定。

任何一部经典作品,要读出他们的精髓,必须要精心反思,反复研磨的,只有这样才收获到作品中巨大的教益。

。。

那么,知性阅读如何训练的呢?

在开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

摘抄似乎是最原始的方法,在现在数据化网络快速飞转的当下,把一些相关词句摘抄下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专注的反复练习的方法。

同时,通过摘抄,对一本书的精华会印象深刻,也便于日后反复翻阅和重温。

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本好书,要读懂书的结构,熟悉书的脉络,并且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的。

写下来书中的主要观点以及论证过程,这本身是极好的读书笔记。

更进一步的,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

用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也是帮助自己梳理思想的最好的办法之一。

最后,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

。。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若干阅读技巧,尤其是面对一本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1.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

除了这4个问题之外,还要知道如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

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应该如何做批注呢?魏老师也教给了我们若干种方法——

1.画底线;
2.加画一道线;
3.空白处做星号,或者其他符号;
4.在空白处加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
6.将关键字或者句子圈起来;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

教材中列举了两则《教学勇气》的阅读笔记。

想起来原来在学习这本书的时候,魏老师就是拿着它们,成为阅读笔记的蓝本,努力去学习这样的读书笔记的写法。

这让我想起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时候,做出了一万多字的阅读笔记,那一个个鲜活的场景,真的是印证了帕尔默的那句话——

我们想要的,是符合我们开出条件的相遇,以便我们能控制结果,以便他们不会威胁到我们关于世界的观点。

就像教材里那则《让相遇成为幸福》里提到的那一句话——所有真实生活都是一种相遇,而教学是无知境的相遇。

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命的追问,我们在教室里就也可以遇到生命的追问,在阅读中,生命与生命是如此的可以相互打通。

。。

那时候,一边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内容,一边在完善着关于个性化作文的课题材料。

因为这样双相交叉的学习和实践任务,使我越来越认识到,和孩子一起,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无法预知,无法掌控的局面时,应该如何来解决。

从书本里学来的各种课堂技巧,各种课程理念,都在补充着我的这种课题需要,也都在完善着当时的实践需要。

尽管如此,随着阅读的深入,随着实践的深入,在一边感觉着恐惧感的滋生,一边又在庆幸着恐惧感的消失。

因为这样矛盾着的感觉,让我意识到阅读带来的不仅仅是恐惧,还有庆幸。

。。

当我学习着按照书上的理论,在教室里用各种各样的技巧,面对孩子们的时候,当孩子们的生命在活动面前灵活绽放的时候,我就意识到阅读真的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互相编织。

书籍和我在编织,我和孩子们也在编织,孩子们和书籍也在编织,我们师生一起在这样的编织中慢慢前行,慢慢成长。

特别记得,到了最后,这一个学年结束,孩子们因为课程实践,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都和之前有了不一样的转变。

而我自己在那一年结束之后,写成的过关作业,得到了省级论文的一等奖;同时课题的结题论文,也获得了市级的一等奖。

这样的结果,让我对阅读、对教学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识。

。。

阅读也好,教学也好,其实都是一面通往我们灵魂的镜子。

通过阅读,我们的认知态度、交流方式会得到改变;通过教学,我们的认知态度和交流方式会有一个改变的出口。

也就是说,我们把经由阅读得到的,那些在灵魂深处涌动的能量,全部的都放在了教学之上,让自己成为教学生活的主宰。

忽然间想起徐瑞萍老师的一句话: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能够说出这样的有底气,有自信的话语,其实也是帕尔默告诉我们的——

我们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敢于冒险的信心,用书籍得来的,那些能够标明我们精神的东西,来提升,来重建我们成长的方向。

。。

教育是慢的艺术,阅读也是一种慢的艺术。

只有通过知性阅读,才能够不断提升阅读质量,才能够与实践不断相互编织,最终才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大的提升。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深处在阅读后有着巨大的痛苦。

这种痛苦来自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阅读了这本书,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室没有发生改变呢?

对此魏老师告诉我们——书里边能够现搬现用的知识技能极少——因为阅读,只是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方法,或者一种理解。

这种方法,这种理解,才是阅读时最根本的东西。

要想得到这种东西,就必须要高度理解,就必须要进行知性阅读。

相关文章

  • 为什么必须要进行知性阅读

    文/涅阳三水 所谓知性阅读,是指具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 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

  • 啃读者5.感性阅读or知性阅读

    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但专业发展更需要知性阅读,只有知性阅读才能够提升思维水平,增强反思能...

  • 知性阅读

    今天再次回顾了魏智渊老师的《教室阅读地图》。 对于根本书籍应该采用知性阅读的方法。 新网师今年的课程改革,课程资料...

  • 知性阅读

    一轮明月相伴,我打开《教师阅读地图》一书,阅读了知性阅读的部分阐述,感受了知性阅读是一种带有咀嚼式的研读方式。 听...

  • 知性阅读

    之前在学校读书会听王会长提到“知性阅读”,感觉挺新奇的,但只是感觉这个词语“新奇”,并不知道这到底是如何的一种阅读...

  • 知性阅读

    阅读分为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进行感性阅读,那么什么是感性阅读呢?什么是...

  • 知性阅读

    理解几个概念: 1.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被称为图式。 人的认知发展就是图式的形成和变化。这一过程受...

  • 你会知性阅读吗?

    什么是知性阅读呢? 知性阅读的作用是什么呢? 知性阅读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呢? 魏智渊编著的这本《教师阅读地图》...

  • 《教师阅读地图》听课笔记

    什么是知性阅读业余学习者,浅学习, 浅阅读,感性阅读不具备专业素养真正的深度阅读是个挺辛苦的过程知性阅读,深度阅读...

  • 读书|知性阅读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书目】《教师阅读地图》 【作者】魏智渊 【版次】2014年6月第1版 【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必须要进行知性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pz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