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导论部分是叶澜老师写的,在教育的基础理论方面很有见解。
导论里提到一些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误区,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误区一:是教师为传统的味道,是而非站在时代发展前列者。
实际上教师确实要守卫一些“道”,在我国教师“卫”的是社会主义发展之道,人类文明进步之道。这种道本身不是江西的,还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的。小时赢是站在时代和人类进步前列的人,他对新文化新观念有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对传统优做出选择于更新的眼光,对现实有深刻的理解和改变的能力。
2.误区二:是教师为有知识的传递者,而非教育世界的专业创造者。
这种观点下教师是没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使得社会对教师的认识是局限的,有些教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所以有一些自卑的情绪存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是有待考虑的问题。
教学其实也是一种学术性的事业。教学虽然开始于已知,但不局限于已知。最好的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改造和扩展知识,而且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师应该把学生和自己都推向新的创造性的方向。
作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叶澜认为应该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包括新的教育理念和适合未来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包括:
1.最基础的层面是当代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基础修养。
2.所任教的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
3.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方面的知识。
未来驾驶所需的教育能力包括:
1.理解人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管理能力。
3.研究能力。
叶澜引用了赫尔巴特的一段话:
有一种青年,他能敏感到各种思想的吸引力,并能看到教育思想的美与伟大,他不怕献身于时而希望与时而怀疑,时而快乐与时而烦恼的无穷变幻中。这种人,假如它具有思考力和知识,能用人类的思想方法去观察与描述作为一个庞大整体的片段的现实的话,那么它就能够在这样的现实中教育一个儿童达到较高上的境地。
综合看来,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形成自信,就要有正确的职业认知。我们要认可自己职业的创造性,并且去发挥这种创造性。当然,传授型的功能也是社会的需要。而对传授本身的研究和精炼,是值得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