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想到了美国著名政治理论家迈克尔·沃尔泽,他在199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中提到了如下的观点:
现代社会的转变,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的“流动性”,总是在不停地移动和变化。
首先是地理上的流动,现代人的迁徙越来越方便了,甚至可以跨越国界和语言文化的障碍。这在我国最明显的就是“春运”,几亿人来回的蹿啊。
其次是社会身份的流动,子承父业的传统状况越来越少见了,人们的社会身份很容易变动。统计数据说,现在的我们一生中至少要换8个工作,以后可能还会更多。
第三是婚姻的流动性,现代的婚姻和婚姻构成的家庭也变得更加不稳定,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离婚的人越来越多。
最后是政治上的流动性。人们的政治信仰更容易发生变动,更容易改变自己支持的政治派别。我们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我们的问题是什么也不信。
这种高度的流动性会让人们失去那些稳定的依恋关系、深刻的归属感以及可靠的生活理想,让人变得空虚、浮躁、失落、孤独,甚至是惶惶不可终日。而这些所有的心理状态以及情绪,都会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并被孩子感知到,并深刻的影响他们幼小的、稚嫩的心灵。
图片来源于网络孩子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什么?
是慢,是不变。
你看孩子,他们的节奏都是慢的,都是专注于一件事的,比如看动画片,甚至是玩一个空瓶子,或者是看红绿灯的变化,他们都能长时间的沉浸其中。
也许这就是我们人的特点吧,就像年轻的男女一见钟情的总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要经过相识、相知然后才能到相爱,离开了长时间的接触与付出,我们是很难和一个人建立起真正的情感的。我们通常用“谁养的亲谁”来说孩子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关系,好像孩子特别势利一样,其实这和“远亲不如近邻”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有过这么一段很忙的时间,那时候二宝大概一岁左右,早晨起床后——你知道的,这么小的孩子起床时间没个正点儿,但我们上班却不能迟到,所以经常的就是手忙脚乱、心急如焚,等给他穿好衣服送到奶奶家后才能松一口气。
晚上下班去接他至少6点以后了,回家还要做饭吃饭,累了一天,就是你再善于伪装,相信你的好脾气也是有限度的,如果他再闹闹别扭、撒撒娇,那你的脸色或者情绪很可能就要由晴转阴了,很可能就又变得急躁起来了。
那孩子在这种氛围中能感受到什么呢?
是父母把自己当成宝贝,还是当成累赘?
是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还是深深的嫌弃?
不用说孩子,也不用说年轻人谈恋爱,就说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中年男女吧,如果夫妻间相处跟买彩票似的没个准头,跟投资理财似的飘忽不定,相互之间像两个陌生人一样相互提防、敷衍,没有任何的真诚可言,时间长了谁有能受得了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们人必须待在某种稳定的关系中才安心,这就叫做有“安全感”。但是,任何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都不是想要就要、说来就来的。就是你养条狗、带个串儿,也需要慢慢的去喂它、去摸它才能建立起所谓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就更是这样。
但我们现在太忙了,流动性太大了,太飘忽不定了,这就必然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困扰。他们和我们,很可能就像一辆牛车和一列高铁,虽说一天也能见很多面,但都是呼啸而过,都是过眼云烟,都来不及深交,也没办法深交。
环境的节奏太快,孩子的小脚丫已经跟不上了,他们跟这个世界的关系还没建立起来,就断了。
所以他们就病了。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