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九篇“子罕篇”,本篇主要核心是告诉人们安心立命的知识。
在上文品读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开始了《论语》的第九篇“子罕篇”。
“子罕篇”共有三十一章,从各个方面记述了孔子的德行,除了孔子本人的言论,也有很他人对孔子的评说。
孔子的政治理想、为人、学识等都有所涉及。而主要核心知识,则是谈到如何在一个变化万端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问题。
开篇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说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因为他曾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只有小人才会谈论关心自身利益如何;而君子心怀天下,是不注重个人得失的。
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他对“命”和“仁”十分重视。
孔子曾说“放于利而行,则多怨”,凡事都用利益来衡量,必定会招来很多怨恨。
如果一个组织和个人都是以利为驱动,做什么事首先考虑的是利益,做这事能有多少钱,这件事就很难做得长久的。
所以追求“命运”的自我实现和“仁德”的价值,才是最能够恒久长远的价值体系。
继续下章。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个地方的人。
大哉:伟大的意思。
达巷里有人说:“孔子真是伟大啊!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使他树立名声的专长。”
孔子听了这话,对弟子们说:“我的专长是什么呢?是驾马车呢,还是当射箭手呢?我还是选择驾马车吧!”
达巷党人,可以说是在一个村子里,有个人特别敬佩孔子,认为孔子什么都精通,学识很渊博,但是没有一个特别专长的手艺。
这段话也有争执,有的说是没有一个特别的专长,没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手艺。
还有的就是说,孔子学识渊博,不以一项专长来树立名声。
所以前面的来理解,就是一句讽刺的话,后面的就是一个称赞的话。但都还没有清晰的考证,只能根据前后相应的对话和其它故事的记载来结合分析理解。
孔子听到这句话时,跟弟子们说:“那我的专长是什么呢?是驾马车呢,还是当射箭手呢?我还是选择驾马车吧!”
这回答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可以看得出来,前面说得话,无论是讽刺还是夸赞,孔子的回答都是一种谦虚的态度。
夸赞也好,讽刺也好,孔子关注的不是情绪,而是事的本身,既然有人说出关于专项的手艺,那孔子顺着思考一下,自己哪一项比较厉害呢?是驾车呢?还是呢?
最后孔子说:“我还是驾车吧。”这个回答,可以看得出来,孔子不会去纠结别人说什么,更不会去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主要关注的还是自身,如何可以做好自己,这里也体现的孔子的一贯的观念,可见孔子的境界之高。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纯:丝绸,黑色的丝。
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这段看起来比较混乱,不太好理解。这段话主要就是体现孔子的性格,并非一贯的固执,他虽然遵从古代礼法,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古代礼法来做。
这里举个两个例子,一个是关于物品,一个关于礼法。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丝做礼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
麻冕是古代的一种礼帽,但是制作麻冕成本比较高,所以改用纯冕。
这里主要为了体现孔子自己,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好古,像帽子这东西是可以改的,因为它比较节俭,并不影响大范围的礼法,所以他对此表示赞同。
但是在跪拜这件事,礼的本质是不能改,他反对拜见君主时,以在堂上跪拜代替在堂下跪拜的做法。
礼仪如果从简,就会显出骄慢,所以他对此不赞同。
这表明孔子不是偏执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上坚持己见。
该改的就改,不该改的就要有自己的原则底线。
在大是大非上,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凭自己的良心做事。
即便与大多数人的意愿相背,也要坚持到底,义无反顾也在所不惜。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