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这句话出自《商君书》的第一篇“更法”,是商鞅劝说秦孝公变法时候所说,有过一个精彩的逻辑论证。
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想做成大事就不能和太多的人商量,需要有“独断”的魄力。商鞅不是凭白无故说出这句话的,在之前有两段铺垫。
提起商鞅变法,相信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小学课本摘录的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源于《史记·商君列传》。
提到商鞅,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商鞅,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又称卫鞅。
战国时期,国君的儿子,除了太子以外统称公子,公子的后代称为公孙,所以商鞅又叫公孙鞅。
商鞅或商君这个称呼是卫鞅变法成功,从秦王那里获得“商”的封地之后才有的。
因此,按国籍称呼,就叫卫鞅;按血缘称呼,叫公孙鞅;如若按封地称呼,就叫商鞅了。
商鞅认为,有高尚节操的人,肯定会被世俗大众认为是特立独行;而有深谋远虑的人,也必然在最初阶段会受到世人非议。这是论述了成大事者的遭遇。
而世俗之人因为从众心理成不了事,只有智者才能在事物发生之前有所预见。
所以,不能与那些庸俗的人去讨论超前的见解,只能用自己所取得的成效来告诉他自己的对的。这论述了成大事者该如何去做。
在当时,商鞅的变法是自古从未有过的,以太师甘龙、太庙令杜挚为首的人都反对变法,这让想富国强兵的秦孝公很为难。
所以,商鞅才说了这么一段话,告诉秦孝公,这种成大事的方法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甘龙、杜挚这些庸俗的人只能享受变法带来的成果。
所以,商鞅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秦孝公的“独断”。
网图侵删而在《论语·颜渊》当中有这样一句话: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里的君子指统治阶级,而小人指普通百姓。
是说君子如何去做,小人自然就会跟着去学。即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引申出来就是,没必要去考虑底层民众的意愿,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
这句话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成大事者,不谋于众”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我们普遍认为,能够成大事者,并非一般人物,无论在智谋还是才华均是超人一等。
他们胸有鸿鹄之志,高瞻远瞩,成竹在胸,看问题的角度和广度也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他们有胆识、有魄力、有主见,因为足够成熟,所以有很强的辨识能力,对待问题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非同一般的眼光。
所以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在处理重大事情的时候,他们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因为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心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对措施,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
另外一个原因还有就是,避免一些机密泄露出去。很多重要的计划跟决定,多个人知道就多一份的危险,尤其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小人。
而这与商鞅变法中商鞅想让秦孝公“独断”的目的并不冲突。
网图侵删这里说的“独断”,不是独裁、独断专行,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不是自以为了不起,不知天高地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荒唐举措。
而是对事物有最后的决策权,是确实具有成大事的才干和能力,且胸中之谋必须合乎事物发展的道理。
虽然未与人商议,在他本人却必是深思熟虑的,而不是盲目的蛮干。
古人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就不要随波逐流。
不谋于众并不是独夫的武断,而是因为足够成熟,所以有能力辨别,有胆气承担。不怕孤独的人,才更善于合作。
猛虎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喜欢独处的人,有更多时间独立思考,不会被流言左右,也更容易掌握大势,做出一番事业。
《淮南子·人间训》中说:“今万人调钟不能比之律,诚得知者,一人而足矣。”
参与决策的人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低层次的智慧累加并不能产生高远的智慧,所谓“众谋则泄。”
曹操说:“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有道之人,有真知灼见的人,是完全可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特立独行的。
所以说,想成大事的人,心中肯定有一定的想法,眼光跟见解。
想做一件大事时,如果听这听那的意见,思想就会出现动摇,这样会影响你的决定,所以应该相信自己原本的决定。
网图侵删非常喜欢《亮剑》这部电视剧,虽然已播将近20年了,但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仍让人津津乐道。
李云龙和赵刚是即是同志,亦是生死兄弟,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生死与共。
私下里二人是无话不说的朋友,可是到了战场上,李云龙可是一言九鼎,用他的话说:“我老李说话,一口唾沫一个钉。”
在亮剑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场景: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政委赵刚,因为理念不同,在工作中产生了一些分歧,此时,只见我们的老李同志眉头一皱,用不耐烦的口气对赵政委说道:
“政委同志,打仗的事,我说了算,生活上的事情,你来做主!”
每到这个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赵政委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徒唤奈何。
从电视剧中的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军队的一个组织原则,那就是:军事干部指挥打仗,政治干部负责政工。
也就是说在战场上,一个军人的指挥权,绝对的指挥权。关键时刻,必须快、准、稳地拿出作战方案,决定权和主动权一定在指挥官一人手中,而不是众人谋。
而且在下达命令时,必须果断、坚定,一言九鼎。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作为手下,必须严格执行。
尤其在紧要关头,指挥员需要顽强的意志,特别是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一语不慎,可能前功尽弃,一言九鼎可能胜利在握。
所以说,在残酷的战场上,在生与死的博弈中,作为指挥官,在做决策时,只能一家独大。正所谓“险恶之时,方显英雄本色”。
另外,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没有一个成功的老板会问:“我这么决定大家觉得如何?”
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各抒己见,但在关键时刻,在拍板时,只能一人说了算。
经商的人都会明白一句话:市场会用结果告诉众人,大部分人都是错的。
这句话用在股市再恰当不过了,只有那些能洞见商机的人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成大事的管理者,首先要有实打实地的管理知识,只有底子硬了,才有足够的自信不谋于众。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