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先天的天命之性,即本心真我;有后天的气质之性,即身体之我,或者说,由身体、想法、情绪、感受等等诸缘和合而成的这个我。
我们平凡人的追求,除了丰衣足食,还离不开亲情,友情,爱情。其中,尤以爱情为甚。爱情披着美好甜润的外衣,几乎人人都被其吸引,人人遇到爱情,都不由自主地扎进乃至沉浸、陷溺其中。爱情能予人甜蜜欢乐,也能给人带来哀愁痛苦,它让人或喜或悲,或笑或哭,忽平静忽扰乱,忽落寞忽痴狂。悲喜爱恨,有时只在转瞬之间。其于人之影响不可谓不大,也正因如此,爱情成为了文学艺术领域永恒的主题。
既然爱情如此摄人,故情爱者,为气质之我所拘最深处乎?盖气质之我源于阴阳相交,天地相合,男女媾精所生,故而其心性于男女情意欲望处最为深切。
论其背后原理,应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阴阳又有「相互趋向而彼此转化」的运动之故。故而主阳气者,流转向与其气质相近之阴气处去;主阴气者,流转向与其气质相近之阳气处去。
(此即“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将遇到什么样的人”的原因。也可应用在恋爱中。但并不都是这样,有好多人是因为愚痴糊涂,不能正确认识他/她所遇到的人,才导致遇人不淑。)
故男之气性者,情牵之,使寻性情相似之女;女之气性者,情牵之,使寻性情相似之男。故情爱欲望从人所禀受的后天气质之身中来,难断除也!若能断除者至不动心者,则可做此气质身体之一大主人,而能远离情爱欲望,及其引发的诸多纠结苦恼。
(注:男之气性,女之气性,非独指男女;而同性恋者亦然,虽同为男,亦有一偏男之气性,一偏女之气性者;虽同女亦如是,今人名之曰攻受。)
故,早期佛教着眼此深重关键处,主张断除情爱及诸多私情贪欲,或化情爱、贪爱为慈悲之爱,所谓“爱就是慈悲”。纵不能断,若消减转化之,清净意自生。
佛教经典《佛说四十二章经》着重宣说此理。其经文由四十二个章节组成,每节简单精要,比喻近切,使人明白能知。
《四十二章经》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相传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https://img.haomeiwen.com/i7894957/f33111b57c6d81f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