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尚志县帽儿风景区,入口处右手边有两间不起眼儿的房子,门楣上挂着一块黑色牌匾,上面写着三种文字,汉文是“抗联密营”,下面是英文和韩文。
跨进门,看到展出的一些文物,才知道本不是密营,而是当时的一些文物展。而这些文物,虽然是些老物件,但是显然是后期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根本不可能是抗联战士当时使用的物品。
同行有很多年轻的的同事,很多老物件他们是没有看到过的,一边看一边问“这是啥?干啥用的?”。两间展室没都没有工作人员,所以我们这些老同志就有了用武之地,毕竟年纪大,经历多,有很多东西不仅看过,在生活中也用到过。
下面图片最前边的这个黑漆漆老物件叫玉米穿子,顾名思义和玉米有关,穿子,是物件儿名。图片上标注的是撺子,查了一下字典,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觉得都不符合这个物件的本义,窃以为“穿子”更形象一些。
玉米穿子,就是脱玉米粒的工具。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经历过合作社和包产到户两个阶段,在记忆中玉米穿子很常见,但不是家家都有。
玉米穿子由一块长方形木头中间挖一个马槽形状,宽窄刚好是一根玉米棒子粗细的样子,最上面留一段不开槽,适合手握,然后开槽呈慢坡状,越向下越深一些,中间钉进去一根特制的两头尖尖的铁钉,一头尖钉进去,另一头尖冲上露出来,像尖尖的牙齿。铁钉下面通常会在木头上开一个孔洞,是方便掉下来的玉米粒从中间穿过。
那时候没有脱粒机,秋天玉米收割以后,少来少去的玉米就用这种玉米穿子脱粒。
晚饭后,大人们会拿过来一个直径一你米多的小笸箩或者直径两米以上的大笸箩,把玉米棒子装进笸箩,一家人围着笸箩一边唠嗑一边搓玉米。
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又紧又密,没有缝隙根本无从下手,这时候玉米穿子就派上用场了。穿玉米不仅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一般由男人来干。大人用左手握住玉米穿子最前面的柄,把玉米穿子顶在笸箩里的玉米棒上,右手拿起玉米棒,从上到下贴着玉米穿子的槽形往下推。推的时候要紧贴沟槽的底儿,当玉米搭到中间的钉子时,用力向下推,钉子插进玉米棒子里,正对着钉子的这趟玉米粒就从钉子下面的孔露下去,这样就豁出一道沟来。然后再重复操作,在这趟沟距离四五行远的地方再豁一条沟。
一般情况一根玉米棒只需要豁出三条沟就可以,如果遇到很粗的玉米,再多穿一道沟也可以,会更方便搓。
穿好一根后,操作玉米穿子的人把右手中穿好的玉米棒扔到笸箩里,等待搓玉米的家人就可以拿起来开始搓了。
因为有了沟沟道道,即使不再借助什么工具,徒手就可以搓掉玉米粒了。不过,为了不把手磨起泡,还是要借助工具的,那么,搓玉米要用什么工具呢?
人们真有智慧,他们会就地取材,用刚搓光玉米粒的玉米瓤子用来搓玉米,这样就一点也不磨手了。
那时候玉米不是唯一的农作物,因为都是自给自足,每家每户都要种很多种粮食,所以玉米产量不是很多,靠手搓完全可以完成脱粒任务,家家户户都有这项劳动。
这种脱粒方式虽然慢,但是农闲时也没有其他活计,每天晚上干一点儿,也不着急,全家人晚饭后围坐笸箩边,一边唠嗑一边就把活干了,小孩子们争抢着干,大人们看在眼里乐开了花。
怀念老物件,怀念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劳动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