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这是什么道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从文字上去解释,大家都知道,意思就是温习过去,知道现在的,便可以做人家的老师了。照表面文字上的解释,只此而已,实际上我们要更深一步体会。“温故”,说过去的我们要知道,譬如讲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二十五部大史,真不容易,倘使读历史的,目的并不在拿学位,那么为了什么呢?为了“温故知新”,认识了过去,就知道未来,这样,“可以为师矣”,过去就是你的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前面的成功与失败,个人也好,国家也好,是如何成功的,又是如何失败的,历史上就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很多。刚才和人闲谈,就谈到过,现在这一代青年做学问很难,不但要知道自己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过去,也要知道现在社会的新学问,不但是国内的事,国外的事也要清楚,古今中外都要了解,所以为政的人,更要注意这事,为政到底是要有学问的,所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样才真能师法过去的历史,判断未来新的事物的发展。
《论语别裁》
这句话,如果照表面来看,只是教人温习旧的,便可以知道新的;以前的事情,可作为新的师法。本来这只是教育上一种启发式的最好格言,为什么孔门的弟子们会把它放在《为政》篇里呢?其用意,也就是说,为政之道,必须要知道承先启后,绵延继续历史的生命,所以必须要熟习历史和传统文化,由温习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才可以知道如何创造新时代,领导时代向新的路上去开发。历史就是我们的良师,所以了解过去的历史,就是创造新时代的师法。孔子动辄便称先王之道,也就是不敢或忘历史传统的精神,如果只把它当作怀念先辈的皇帝制度,那就太冤枉了。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我经常告诉青年人,你们想要了解国际政治,要晓得全世界多少国家,多少宗教,多少民族,就必须先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政治、宗教、民族。你们不管有没有出国留学,对自己历史的研究,对远古、上古、中古等的了解,都连一点影子也没有。我在外国对中国的留学生讲,你们要了解世界政治,赶快去读春秋战国。现在的世界政治就是春秋战国的放大形式,在我看来几乎是一模一样。在欧美留学拿到博士、硕士学位回来,就想把某个国家文化体制用到中国,就想治国平天下,懂个什么?这叫“隔靴搔痒”,“药不对症”,可以说影子都没有,所以不读历史是不行的。
中国的历史,比较详细的记载是从周朝开始的。《礼记》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很特别,从上古黄帝一直到周朝,史官的职位是帝王封的,但是封成史官以后,帝王不能干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等,在帝王旁边的史官,左史记言,皇帝及臣子们所说的建议语言,都要真实地记录;右史记事,帝王做了国家大事,或是亲近女色,做了什么事,都如实记下。中国古代史官的权力有这么大,这种体制也是全世界独有的。所以我们研究历史,要“经史合参”。
再说西方文化,罗马兴起时,正是我们汉朝鼎盛时期,那时哪里有美国啊!就连德国、法国都还未成形。这个时候的印度,是阿育王之后的时期。我看这个历史真有趣,太阳东边出来,西边下去,讲到人类文化,以每一百年为单位,东方发生什么现象,西方也发生什么现象,很奇怪。我十二岁一个人在山上庙子里读书,不是读《资治通鉴》,是读《纲鉴易知录》,一年两个月当中已经读了三遍,基础打稳了,所以对历史比较有兴趣也比较注意,而历史与文化是整体的。
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你们许多人在大学里也读历史,你问要看哪一个教授写的,我不加意见。有些人看中国经济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学史……我就笑了,看这些书等于钻牛角尖,没有全盘了解。因为这是一般读书人在读了历史以后,站在某个立场观点写的。真要写的话,我刚刚给你们讲的那些话,内容很多,已经有一百个博士论文的题目,又可著书变成学者了。
我们的历史,单讲正史,留下来的有二十五史,每一代的历史都有详细的记载。如果加上这一百年,成了二十六史了。满清三百年的历史,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写成啊!譬如你们现在研究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我当年在台湾,有些文官武将在我家里听课,我住的地方一到晚上,门口两边都站满了宪兵。我鼓励他们读《资治通鉴》,但是司马光《资治通鉴》只写到唐末五代为止,因他是宋朝人,他本朝的人都还活着,没有办法写。另有一部《续资治通鉴》,是清朝毕沅(号秋帆)作的,他是太仓人,乾隆时状元,学问非常好,曾做过河南巡抚、湖广总督,他邀请一班大学者,历时二十年,编了《续资治通鉴》,从宋朝以后继续写下来,很有见解。
为什么这一些大官都注重历史?不注重历史你就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也不懂商业,这些学问经验历史上都有。有人问我,我们推翻满清到现在是九十九年,再一年就一百年了,一百年以后你看中国的前途怎么样?我说要想了解现在这个时代,你去读历史,古书上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想知道未来,要知道过去,不懂得历史你怎么晓得未来?更别谈想懂人类社会文化是怎么演变的。这是告诉大家历史的大要。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