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的逆向思维

作者: 乔平_ | 来源:发表于2019-08-26 08:13 被阅读250次

    文/乔平

    前几天在半樵
    老师的作品下面,看到这样一段话:

    人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但在画画的时候,要含蓄,要模糊,要有隐有显。这就给我们一些启发:画,不能画得太实,要无中生有,有中变无,从有到无,有那么点玄学之理。

    突然觉得,画画跟写诗在思维上蛮有想通之处的。

    于是,我留了这有的评语:


    我们都知道,诗是一种高度浓缩和概括的语言。其思维具有跳跃性,其文字具有超浓缩,超凝炼的特性。 历来诗人的作品都具有这些特点,这种诗歌特有的语言特征就是诗家语。

    诗词的用语和其他文体是很不一样的。不仅有韵律的限制,更有字数的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论文那样,多层次多方位的去阐述和表达。

    五言诗二十个字,七言诗二十八个字,想要用这短短的几十个字把很多层次的意思都表达进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反过来,假如我们用读散文的方式去读诗,很多时候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读不出真实感受。

    半樵作品

    具体来说,写诗或读诗,需要具有逆向思维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反常规思维。

    诗的语言不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规常理。

    也可以说,诗歌的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语言。这都是因为诗人的诗性思维造成的。

    例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按照一般的说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把“香稻”“碧梧”提到前面,改成了倒装句。

    香稻是被鹦鹉啄后余剩的香稻,碧梧是被凤凰长年栖息的碧梧,通过稻粒的富足,梧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气象。 这就是诗性思维所作的“诗家语”。

    如果按一般顺序理解,重心落在“鹦鹉”“凤凰”上,就显得很平淡,不能把大唐盛世的这种极盛的景象突现出来了。

    **倒装有时不是因为表意的需要,而是音律的限制也是有的。 **

    例如: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上下阕中最后一句倒装,可以突出山雨骤至的急迫,也是“诗家语” 。

    下阙第一二句,如果按照正常的语序写成“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就显得太过直白,也不足以突出山雨骤来的急迫感。

    有些时候,诗词用倒装句,不全是为了抒情,而是为了押韵,为了创造一种氛围,或者为了创造一种特殊效果。

    如:
    肠断东风各回首,
    一枝春雪冻梅花。

    一枝春雪冻梅花,就是这样按理性逻辑应该是“一枝梅花冻于春雪”,但诗人却将“一枝”这个数量词修饰“春雪”这个名词。

    这种错位,完全违背了语法和逻辑规范,但却显得别致而新颖,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如果将诗句写成“一枝梅花冻春雪”或“春雪又冻一枝梅”,那诗句的味道就差了。

    诗歌语言最鲜明的特点,是既出于常理之外,又入于情理之中。不能完全按正向思维创造和欣赏。

    懂得了这个道理,无论是写诗还是读诗,都能感觉出诗性的美,嗅出诗的特殊味道了。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诗的逆向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rt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