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每天写1000字
陶行知关于中国教育的十点思考

陶行知关于中国教育的十点思考

作者: 凯仁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19:42 被阅读21次

    文:云岭共美

    欢迎添加个人微信:lkr18213893268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

        学教育的人大抵都听过陶行知先生的大名,他的经典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大家都听过、用过,一生奉献不求回报,高风亮节令后辈敬仰,可以说他是教育界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教育改革试验和著述为后世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近来静下心细度先生的《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与先生隔空交流,受益颇多,特此整理,希望对同行有些许帮助。

    一、新教育思考

    新教育不是照搬照抄国外经验的教育,不是对旧制度与方法因循守旧的延袭,不是受制于环境的率性而为,也不是偶尔简单的尝试,新教育是是对教育从根本上的创新,对现有制度体制、思想的破与立。

    新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是改造的教育,是格物致知的教育,注重对人的思想的改变,新教育以实验和创新为主。

    关于传统教育,陶行知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新教育改革是通过五种形式进行的:一依赖天工,二沿袭陈法,三率任己意,四仪型他国,五偶尔尝试,这五种形式都只是对现有教育的修修补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现状,只有从根本上的格物致知,加以试验,创新教育方能解决教育之新,变革教育之新。

    感悟:近来关于新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朱永新团队将“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作为新教育的核心理念。

    这些理念是对陶先生新教育内涵的延伸和发展,核心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的精神体验和学生的实际获得感,让学生学习对自身发展真正有用的知识。当然对于新教育推动教学改革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教学合一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怎样学就需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第三、教师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好教师应该是一面教一面学,一面指导学生一面研究学问,在学习研究中提升自己,如柏林大学的包尔逊先生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而为一,以学定教,依学定教。

    感悟:传统意义的教和学是两件事情,领悟陶先生的教学合一观点后,教和学变成了一件事,学是教的前提,教师只有充分的备好课、备好学生才能教好课;教是学的实践,教师课前所有的知识和阅历都是上好课的准备,教的过程是检验学的过程;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学中师生的讨论、思想碰撞都是学习的过程,师生双方都能坚持虚怀若谷的态度对待教和学,教学相长的效果就能显现。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一件事情,不是三件事情,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那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

    以教人者教己。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感悟:在“教学合一”的基础上加入了“做”,这是陶先生教育理论进一步完善的一个结果,“教学”中加入了“做”,目的是为了突出实践的重要性,突出学习者主动尝试、体验的重要性,这一思想的转变既是教学观的转变,又是教育观和教师观的转变,教师教的内容更为宽泛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包含让学生如何通过“做”来获取知识,因为“做”才是知识的源头,也只有这个途径获取的知识是学生记得最牢固、也是对学生最有效的。

    教学观的转变。教和学的过程更加复杂化、系统化,学生需要调动更多自身的因素,教师需要调动自身以外更多的资源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

    教育观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开发者,教师要学会利用自身“做”的经验去开发知识,总结并将经验分享给学生。教育双方的关系更像是合作者的关系,而不是倾斜式的仰视关系。

    四、第一流的教育家是什么样子?

    (一)敢探未发明的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这样魄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

    (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怕难,怕苦,怕哭,怕死,就好好的埋没了一生。我们还要进一步看看这些地方的教育究竟是谁的责任?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有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给它打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这种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体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感悟:读先生的文字知先生人,这是一位对中国教育事业满腔热情的学者,开阔的视野,卓越的才情以及他对边疆教育事业的关注都让人动容。中国的教育缺乏教育家,缺乏扎根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教育家,深挖原因可能是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强大魄力的教育家,更需要培养教育家的土壤。

    五、学生自治(自我管理)

    近世提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学生自治是什么?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依这个定义来说,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自治不等于自由无政府主义。

    从我们国体上看起来,我们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那最危险的国家,就是人民既不愿被治,又不能自治。所以当渴望自由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给他们种种机会,得到自治的能力,使他们自由的欲望可以自己约束,所以时势所趋,非学校中提倡自治,不足以除自乱的病源。

    学生自治如果办得妥当有几种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可以养成几种主要习惯,一是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简单些说:自治可以养成我们对于公共事情上的愿力智力财力。

    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随便怎样精细周到,总不如人之自为,若是开放出去,划出一部分事情出来,让学生自己治理;大家既然都有切肤的关系,所定的办法,或更能合乎实在情形了。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的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所以自己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他人所立的法;大家共同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一个人独断的法。

    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所以一人司法,大家避法,我们要向大家守法,就须使个人的行为对于大家负责,换句话说就要,共同自治。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

    感悟: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的好与坏、美与丑都会在这里显现,学生自治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渠道,好的学生自治管理能够减轻学校的管理压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学生自治对于学生民主素养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学校需要有团委会、学生会、学代会、班委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学校对这些组织的成立、管理起到领导、引领、指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力。

    六、如何做一个以身作则的校长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优秀的校长依据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产生事实化的理想,理想化的事实,事事以身作则。校长教学生做事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全校无事不举:屋角上,桌缝里都可以看见精神的贯注。第二个影响就是用不着用人做事:打扫、泡茶、及一切常务都是大家分任,所以这个学校没有门房,没有听差,没有斋夫。第三个影响就是学生得了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学问:学生在学校里既肯做事,会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会做事了,父母因此也很信仰学校了。第四个影响就是省钱。

    做一个整个的校长。我要很诚恳的进一个忠告,一个人干几个校长或几个人干一个校长,都不是整个的校长,都是命分式的校长。为个人计,做一个整个的校长才可以发展专业的精神,增进职务的效率;为学校计,与其做大人名流的附属机构,不如做一个学者的专心事业。

    感悟: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教育理念的设计者、践行者。

    七、知识学习与德育不分家

    真正的德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应当怎样修养,教师就应当怎样指导。

    德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德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的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困难问题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教育学生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他们也不应当忘记学生互相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把教育看作知识范围以内的事,德育看做品行范围以内的事;所以希望担任品德教育的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知识品行上合一研究些办法出来。

    八、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需看它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

    九、行是知之始(实践出真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毁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十、何为真知识?

    知识与智慧,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酌,见真知灼见是跟着智慧走的,同处一个环境,同等的智慧,可得同等的真知灼见,智慧是渐渐的相差,所以真知灼见也是渐渐相差,智慧既无阶级,真知识也就没有阶级。只有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识,凡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都是伪的文字知识。

    往期精彩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高考随想——我为什么选择上大学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回忆高考在和顺的那些日子

    更多精彩请关注“云岭共美”微信公众号

    长按关注云岭共美,

    了解更多最新教育资讯!

    交流、合作请加编辑  微信:lkr18213893268

    投稿请发送至:215923017@qq.com

    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顺便帮忙点个赞,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行知关于中国教育的十点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fj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