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接到孙国香老师的信息:"小尘老师您好,我在四月啃读《日常教学的情调》中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将奔跑者看速度,成长者看质量的理念融入教育行为中?您有空帮忙解答吗?"
孙老师还说,想邀请我周六做客腾讯会议,圆桌谈论。
对于孙老师的请求,我没有拒绝的理由。这一年来,孙老师为教育行走, 为"教育行走一起写吧"志愿者任务尽心尽力,令我感动。借此机会正好重读一下张文质老师《日常教学的情调》这本书,不管说的是对是错,都是一个视角,也可以跟其他老师研讨一下。
一、文本:成全生命
今天是张文质老师《日常教学的情调》一书的啃读会。我先从文本来谈这个问题。
"奔跑者看速度,成长者看质量"这句话出自这本书的上卷《通向灵动的智慧》里的一篇文章《教学,首先要不辜负灵动的生命》第33页。
这是张老师谈到课堂技术可以带来快捷有效后,给大家的一个提醒。
身边有书的老师可以翻看这一篇,看一下张老师提到这个观点前,聊了什么?
在书本的32页,张老师聊到,老师带着成全生命的情怀上课,孩子们的生命就会不一样。他强调了教育最核心的影响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教师对教育、对生命的态度。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未来的生命发展方向,会产生很深刻的影响。这种深刻的影响不是马上就有的,而是像一颗种子被种下去了,若干年后结出果子,你才知道,原来他结的是这种果子。
也就是说,这句话其实是指向孩子生命成长的,而孩子的生命成长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有一定的时间。只有给足他成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它的效果,看到教育的质量。
所以,如果要问,我们如何把这种理念,融入我们的教育行为中?
首先老师要带着这种成全生命的情怀上课。带着这种情怀上课,你对孩子就不会过分地着急,对于他们很多行为也更容易理解,你的心态就会更为平和。当你怀有一颗平常心上课,你更能感受到生命成长的韵律,能够给予他们适当的帮扶,又不会过分地拔苗助长。
二、课堂:让学生成为主角
其次,要遵循孩子学习知识的规律。孩子学习知识一般规律是,从模糊阶段,到精确阶段,再到综合阶段,如此反复,螺旋式的递归逻辑。
我写过一篇关于小数概念构建的文章,里面就谈到线性逻辑和螺旋式递归逻辑。我用了机器人和自然人比喻这两种逻辑。前者是先把机器人一部分一部分的基础元件建设好,再组装成完整的机器人。后者则是先有一个人的雏形,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的丰富,各部分功能慢慢完善,慢慢强大,各部分同步生长起来。
模块组装式速度会快一点,但自然人的成长会更健康,更有后劲一些。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用过分着急地讲道理给技术,而是要给足孩子们,自由探究的时间,自己探索的机会。用张老师的话就是慢慢地快。
张老师写这篇文章的教育背景,是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究下的课堂。也就是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课堂。这种课堂聚焦大问题,采用小老师教学方式。师生围绕大问题,不断尝试,深入探究,明晰概念,习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是真正发生的。这就是成长者的质量吧。
最近我在我的数学课堂实践社会化学习教学方式,跟大问题教学有几分相似。更强调学生的独学和生生的合作。不管是学生借助学习单和教材,自己独立学习,还是围绕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都要花费不少时间,可能还会走一些弯路。在很多人的眼里,这种学习可能会慢一点。
但真正实践起来,孩子们那闪亮的眼神,那探究的热情,那小组间的联结,同伴间的监督和鼓励都会让你看见生命成长真正的样子。
这种学习知识的方法孩子们一旦掌握,对于他们后续的学习,后续的成长也是比较有帮助的。这应该就是张老师口中的成长者的质量吧。
三、天性:激发内驱力
最后聊一聊孩子的天性。我们看到孩子学的比较慢会着急。看到孩子比较懒,不想学,更是恨铁不成钢。
懒和爱玩都是孩子的天性,或者说是人的天性,我有时也会说自己是拖延症患者。但我们不能贴标签,贴着贴着可能就如愿以偿了。
为了速度更快一点,硬逼着他们去做,效果也不好,可能还会使他们产生逆反的心理。把时间花在和你对抗上。
其实,一件事不想干,或者没有马上去做,主要是内驱力不够。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激起孩子内心的驱动力。这个过程可能会稍微慢一点。但如果孩子的内驱力被充分激发出来,那学习质量就大大提升了。
激发内驱力,可以借助评价。我们有这么一句话来描述评价,短期靠物质,中期靠荣誉,长期靠价值。评价方法用好了,再借助组内同学互相激励,互相带动,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就较容易被激发。
总之,当你怀着这种成全生命的情怀上课, 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并给足孩子自然成长的空间与机会。有的孩子学得快一点,成长也快一点,有的孩子则会慢半拍,这些都没关系的。生命的成长本来就是有各自的节律,只要理念正确,方法合适,静待花开就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