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世界道德经释义哲思
《道德悟》连载——第二章

《道德悟》连载——第二章

作者: 翔宇1995 | 来源:发表于2016-09-10 10:47 被阅读241次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当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的时候,丑恶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时候,不善(邪恶)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相互对照显现;高和下互相依赖而存在。音与声,相互应和而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而平稳。所以圣人做的都是“无为”的事,践行的都是不言语的教诲。任由万物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干涉。生养它却不占有它,做事情却不自恃其能,功业完成却不居功自傲。只有不自居其功,才能不会失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美丑、善恶、有无、难易.....”实则是同一矛盾体的两个方面。既然本自同源,则二者之间自然可以相互转化。换言之,美无恒美,丑无恒丑,善无恒善,恶无恒恶。而这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即告诉我们在判断事物时要注重事物的两面性。不可只看其一面便武断作出结论。要知道,美是因丑的存在相对比方显其美;善是因恶的存在相对比方显其善。亦或说,美丑善恶本为一体,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罢了。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注重事物的全面性。因为,偏信“一面之词”的结果是丧失准确的洞察力。甚至在你所处的世界中迷失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不仅可以使客观真相不被主观判断所迷惑,也可使我们从祸患,坎坷中找寻到其中之光明。悟道,平添的是些许快乐。悟之愈深,乐之愈多也。

    实则,很多烦恼产生的根源即在于我们的“不具慧眼”。何为慧眼?慧眼就是上面所说的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既然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构成,那么只观其一面必然是有失偏颇的。盲人摸象,只是凭借自己的感官来盲目的下结论,自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答案。但需要讲明的一点是,笔者所述美无恒美,丑无恒丑;善无恒善,恶无恒恶并非暗指世界的变幻莫测,不可知晓。而是意在提醒读者,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在理性的思考之后方做出判断。“祸悉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智者比我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看得更远,思考的更深。故而能在烦恼产生之前,就将其化解于无形之中。

    面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之复杂世界,怎样才能泰然处之呢?窃以为顺应自然规律,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成万为。得失相生,祸福相依。若无心而求得求福,又岂会受患失患祸之苦?从这个角度看,这一章教给我们的另一个道理即为放下。人们向往荣华,殊不知荣华的另一面就是衰落;人们向往富贵,殊不知富贵的另一面就是贫寒。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一味的追求事物的其中一面必然会加快其向另一面转化的速度。故而,学会放下,放下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荣华富贵背后的衰落贫寒。不为这些外物所累,烦恼自然也会离你而远去。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即在于剔除一切赘余之有,达到无所恃之和谐境界。

    和谐境界,即为顺应。顺应之意,即是无为。由此可知,道学的核心思想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看淡名利,对于追求名利的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泰然处之,对于为人处世的无为。无为,看似消极。实则是达到无得无失,面对阴阳调和、相克相生之万物的最佳法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诗舞飞扬:看过令人心动的,再去看一般的,自然能够分辨,更不用说是能够说的上是不好的那些了。事物为何对立?这才是老子在想的。
      • 7a159c6fcc5b:当美与善的标准出来后,丑与恶便出来了,阴阳相生,万事万物都具有相对性

      本文标题:《道德悟》连载——第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yy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