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读串起来,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

作者: 先主山下梁波涛 | 来源:发表于2020-10-08 09:30 被阅读0次

    文/涅阳三水

    听余映潮老师上课,感觉就像读一篇文章,分为总分总的结构。

    上课一开始,余老师就简洁导入,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知,意,情。

    知,就是知道,了解;意,就是文章的意思,细细的理解;情,就是评析,感受,欣赏作者的情感,情志。

    三个字,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一节课的总说。

    一、初步进入文本,在读中完成感知

    首先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知人,就是了解作者。

    在进行作者简介的时候,用了两个词语沉浮、漂泊。

    这两个词语,其实就是作者的命运,余老师还没有开始上课,就先把情感的基调奠定下来。

    了解了作者之后,接着来了解“江城子”这一词牌名,还有《密州出猎》这首词作的创作背景。

    尤其强调了“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创作这首词时“被贬谪”的处境,增加了学生关于作者“密州词”,“黄州诗文”的知识积累。

    知人知背景之后,余老师就带领着学生来进行朗读,特别是结合着创作背景的朗读。

    特别强调了苏轼在这首词作写出来之后,要军士们击鼓传唱。

    在学生读的过程当中,介绍了叶嘉莹这种研究实习的大专家,以及他评论苏轼词的那些句子,为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读苏轼作品,一定要有这样理性的高度。

    在这一知的层面上,余老师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做法就是,引领学生如何朗读。

    我们看看这样的引导语:

    要吟诵,不是读,是诵。
    哦,声音不对头,开始诵读,读起来。
    语速要控制,感受作者心中的豪情,再用我们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读好词中三字句,跟我学。
    字字都要有停顿,读出力量来,试一下。
    一开始,我们的语速就快了,吟诗啊,不是读,是吟,速度就要慢一点。
    注意,最后一句是扬起来,豪情啊!
    很认真,可能是我们平时的朗读习惯速度比较快,一下子把它调整到吟诵的状态上来,还有些困难。

    这样具体而微的朗读指导,在语文课堂上真的很难得。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课离不开朗读,但是又有多少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做到这样的朗读指导呢?

    尤其是在学生还没有深入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时,知道他们用吐气法读好这三字句,从外在的形式上,就让人感到韵味十足,还有余老师的朗读,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初读感知,知作者,知背景,知道如何朗读。

    知道如何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余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做好了最好的引领,相信每一位聆听此课的语文老师,都应该能够从中汲取语文课怎么上的方法和技巧。

    二、借助专家点评,在读中理解文意

    这个环节一开始,余老师就出示了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在理解这些词语意义的过程当中,重点讲解了词性的活用,句法的转变,以及运用典故的写作技巧。

    用传达的方式告诉学生,用较少的词语,专指那些古事或者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叫做运用典故。

    运用历史典故,是第一次出现,余老师就做了详细的讲解,我自己的讲述让学生明白苏轼自闭,孙权表现出矗立着的英豪,又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

    用直白的手法,让学生明白,用典会显得很高雅,好文好诗,都是一个道理。

    余老师又给学生讲解了一种表现手法,叫做用韵。

    这首词用韵的疏密和韵调的高亢,都是为了表达心中激情的。

    这些文言知识的讲解,给学生进行积累,引领着学生走进苏轼作品的深处。

    接下来,余老师又出示了全文的意思,把整首词的理解出示出来,有什么重要的用意呢?

    余老师在讲解的时候,特别强调了“酒酣胸胆尚开张”,胸胆就是胸怀开阔,胆气豪壮。

    这时候,余老师又一次引入了叶嘉莹对苏轼词的评论。

    大语段的讲解,加上大专家的点评,让学生明白了苏轼作为儒家代表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以及他拥有的道家代表的那种旷达超脱的胸襟。

    引入叶嘉莹大专家的评点之后,余老师就有了第二次的朗读指导。

    我们再来看具体的朗读指导:

    速度,这个时候读它,就要速度,不能停顿,要把那种气势,那种速度读出来。
    这个地方,要读出它的语调,有一点期盼,有一点询问。
    读这两个句子,要注意节奏,后面稍微停一下。
    这两个句子读好的着力点是,一句是气势,一句是心情。
    三字句读好,特别是注意结尾的那一句,要扬起来。
    哪个地方回潮了呢?语速,还是速度,把速度提起来。

    这样的朗读言语点拨指导,使学生能够豁然开朗,并且迅速进入到课文内容和情感的品味中去。

    三、师生一起,在品读中提升理解的高度

    这个环节当中,余老师的评价语非常让人心动。

    我们来看一看吧。

    多么充满激情的向往啊,心中的豪情就是这样抒发出来的。
    一个何日啊,表达的,是期盼,是指望。
    虽然“鬓已星星也”又有什么关系呢?报国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或者说“我还很年轻”。
    孙郎是英武的,我也一样啊,我要亲自射杀老虎,给大家看看,这也是豪情。
    这一句和结尾句联系起来看,两个射字,极有力度,极有情感的强度。
    全词写的就是一个狂字,这个狂字就是豪情,整首词就是围绕着这个狂字,表达心中的豪情的,每一个句子写的其实都是狂,为什么说“酒酣胸胆尚开张”呢?胆气豪壮了,同样是狂。
    对这个卷字,就是赞叹的意味,他既写出了气势,也写出了速度。

    这样的赏析交流,无疑就是这节课的高潮所在。

    学生的深入理解,老师的适时肯定。鼓励性,认可性,赞叹性的语言,给学生打入了强心针一样,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析,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让我们仰头观望,这是一种理想的课堂,一种让人无法企及的课堂。

    最后,余老师又进行一个小结。

    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处处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情,这就是诗眼,一首诗的线索,表达最有深意的一个字。

    还有一个句子,精炼扼要,含义深切是最有名的警策之句。这个句子把一个弯弓劲射,英武豪迈,慷慨激昂,志在报国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之后又出示了叶嘉莹先生的句子:看苏轼,不要只看他的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在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胸怀。

    最后又进行了一次朗读,读出洋溢在在作品中的豪情,尤其是把三字句读好,把狂字读好,把两个射字读好,把最后一句话的力度,高度,读出来。

    结课:总分总结构中,用读贯穿始终。

    完成了任务,余老师最后的结课相当简单。

    就是再一次呈现了欣赏苏轼作品三个层面的要求:

    背景知晓的层面,内容理解的层面,审美品析的层面。

    一个简单的结尾和开头,简单的进入,遥相呼应,实现了总分总这一个浑然天成的课堂结构,又提炼出来学习古诗文的一般规律。

    在这个规律当中,读,贯穿了整节课。

    在读中体味情感,在读中品析精华,每一个板块,都进行的一次朗读指导,层层递进,一次比一次理解深入,一次比一次情感提升,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同时还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实在是一举多得的课堂朗读。

    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用读串起理解,串起情感,串起大语文的态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读串起来,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pc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