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五年,顾婶依然健朗,儿子一直提心吊胆地过着,顺着顾婶的执拗,不再提请保姆的事。
儿子在市内,公务员的工作性质,限制了不能长期回乡下陪顾婶。儿子儿媳决定要顾婶到市内生活,顾婶一听,连连摆手,一口回绝,理由是乡下活动空间大,邻里可自由来往,空气新鲜,绿色食物,平常不用关门闭户……
儿子一听,是这个理,没话说。可有些事实明摆着,顾婶年纪一年一年大了,该享受享受了,再说有什么头痛脑热的,也好有个照应。
于是他们又找保姆,一圈下来,找了几个对眼的。顾婶应付着,每次一周下来,保姆都被辞退,原因是干活慢了,或菜不合味口,或手脚不干净,或没话聊……无论怎样,都能找着词儿。
儿子没辙了,只好有时间就往家跑,还安上了监控。要知道,这一圈找的保姆,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的,就像找媳妇儿,都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能干人,可顾婶就是不上这个道,找茬儿。
这不,又一年了,儿子看着依然健朗的顾婶,又开口了。这次,顾婶依然反对,说等下个五年再说,自己还可以种菜,做饭,等力气不支了,再说也不迟。
儿子只好顺着来,常带一小家来乡下团聚。
这天,顾婶却一反常态,儿子进门后,顾婶显得局促不安,像有什么心事。细心的儿子一见,记在心上。等邻居一走,赶忙到顾婶房中,一问究竟。
正在膝盖上擦活络油的顾婶,犹豫之后,接过儿子的话说:“儿呀,妈终于老了,这几天腿脚有点不听使唤了,一天下来,干活要歇上几歇,这得过一阵子才好”
儿子听出了端倪,马上说:“妈,这才对了,我的话,五年了,今天您才答应我。”儿子激动地说,“我马上去找人,过几天就能请来。”
顾婶一听儿子这么说,立马从床边腾地站起来,急急地抢过话头:“儿呀,哪要什么找,这儿就有现成的。”
“哪个?”儿子马上问。“住学校旁边的李阿姨。”顾婶把早已准备的话,脱口而出。
李阿姨来了一个星期,儿子当然是要来察看,虽然是家乡,自己一直在市内,对李阿姨已不十分熟悉。
住上一二天,第三天,儿子拉着顾婶到一旁,低声说:“妈,您这是怎么了?李阿姨是不是有病?”儿子边说边偷偷地看着正在干活的李阿姨。只见李阿姨,微微驼起的背,不太灵活的手,正在择菜,不时把菜凑近眼前,察看是否有虫。
顾婶拉回儿子,不让他察看,正色道:“儿呀,你李阿姨年龄大了,我叫她,她还不来呢。”儿子纳闷了,问道:“那你为什么还要请她来呢?做事已不干练了,她都差不多需要人照顾了。”
“你这就不懂了,李阿姨是我们家的恩人,那时我们家穷得饭都吃不饱,是李阿姨省下自己的口粮,时常救济我们,你姐姐才没落下病根,也没退学……”“我记得您时常提起这些事,这和那有关吗?”
“儿呀,你在外不知道,李阿姨现在没什么经济来源,儿女的小家庭也不济,根本算不上小康水平,李阿姨的生活也就一般了。”儿子若有所思地说:“难怪,李阿姨的能力,抵不上那些保姆的一半,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饭菜也不十分合口,您也不嫌弃,还一口一口地夸她好。”
顾婶像个小孩,诡异地对儿子笑笑:“这不行吗?”然后又补充道:“作个伴就可以了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