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不仅仅有雄伟陡峭的金子山,美如油画的欧家梯田,能一脚踏三省的鹰阳关,还有着让我回味无穷的特产——炒米饼。
炒米饼风味独特,香甜软糯,是家乡一道传统的特色点心,小时候是在中秋节才可以吃到的。
炒米饼是圆形的,直径约6厘米,正面有图案,是花形或字形之类的,要看模具。记得小时候母亲用的两个饼印是“囍”和“福”字,只是母亲走后,不知道这饼印已给了哪个亲戚了。米饼表面是灰灰的,母亲以前一般是用黑芝麻,因为那个年代白芝麻产量较少。这米饼拿起来闻一闻,香喷喷的,更是让人垂涎欲滴。用嘴巴轻轻一咬,甜丝丝的。它还有点韧性,我喜欢放在嘴里慢慢含化,让香味在口腔停留更久。
米饼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单独做过。记得读小学时,中秋节前的十天,母亲就淘好十斤糯米,第二天早上等水分过滤后,就用木柴烧至大铁锅快冒烟时,将糯米放入锅中,不停地翻炒,稍不留神,就会炒焦。真是个体力活,手臂稍微炒几下,都会酸疼。小小年纪的我只能帮母亲烧火。可母亲那时就是能干,十斤米,分两次就炒完了。炒至米粒都是金黄金黄时,就大功告成了。
炒好米后,母亲就马上送去辗米厂将米辗成粉。机器开动后,在“轰隆隆”声中,一会儿,米就变成了细腻的粉了。母亲这时小心翼翼地把袋口扎紧,又急冲冲地将袋子背回家。
回到家中,母亲将这袋子米粉放至最阴凉的地上,让它两三天内吸取更多的水分,母亲告诉我,只有这样,做出来的米饼才会更松软。
三天后,母亲将准备好的黑芝麻和白糖放在一个大大的簸箕里(当然,条件好时,母亲会加上炒好的花生碎粒。),再把袋子里的米粉倒出。不但要把它们全部揉合均匀,而且还得将粉搓得有粘性。像母亲那样力气大的,又会搓的,不用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
接下来,是把饼子用模具印出来。先用模具的圆柱部分拖住大半框粉,然后用有握柄的盖子盖在米粉上,使劲地压上几下,确保没问题了,就把整个模具移至小簸箕里,再用手指轻轻按压圆柱,将其由下自上取出,最后才把有花纹或字的模具上部件取走。一个一个要不停地按压,也是件力气活,比较有趣,所以我特别喜欢。因为即使做得不好看或者散架,可以重新再来,只是花费些时间而已。
最后是上锅蒸,水烧开后,将整个小簸箕放入锅中,大约蒸十分钟。如果喜欢吃有韧劲的米饼,可以多蒸几分钟。打开锅盖的那一瞬间,米粉、芝麻和花生的香味马上钻入鼻孔,恨不得马上取一个放入口中品尝。
放凉后的米饼,看着品相好的,母亲就用纸卷成十个一筒或是六个一筒,不够好看的,母亲就会放入一个圆缸里保存,等想吃了,再拿出来吃。剩下的就放在碟子里,算是犒劳我们几兄妹。
做好米饼的第二天,我一手提着月饼和米饼,母亲牵着弟弟,一起欢天喜地朝外公家奔去了。
等我上大学时,母亲会等我放寒假回来后就做米饼,让我开学后带回学校好好享用。
好想念记忆中米饼的味道,特别是母亲做的米饼,想念母亲做饼时的专注神情;想念母亲早早起床为我们准备做面点的焦急样子;想念母亲挥着小手捶打弟弟脏衣服的生气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