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7)

作者: 灰土豆 | 来源:发表于2017-12-05 14:01 被阅读63次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学习与生活。
电影的光如何渗进我的骨头里,这里都有一点记录。

资料馆记事(7)

2011.5.6

■本学期开学后,嗓子疼了大半月。消停几天,牙疼来骚扰,我一颗牙一直有洞,某日吃饼用力猛,触神经,半边脸登时如冒火,扯着脑子疼起来。疼一星期,又复发烧,忍受不住,去医院检查。挂号,等位,躺上手术床,医生扒开嘴,检查一通,先告知费用:大约一千二三百元。因我的牙烂至神经,要做两回治疗,先杀死牙内神经,填药消炎两周后再以质料填补。医生大约看我耐疼,也不上麻药,直接以钢铁器具捣进龋洞,,剧痛,呻吟,泪流满面。牙神经死掉,好歹不疼了。第二回去,填上料,终于好了,精神也回复过来。折腾两回,费钱一千又四百多。

身上的零件突然失灵,才晓得自己的身体其实脆弱得很,原有的气力消失了,脑子被不详的阵痛蒙蔽。整个人的感觉系统似乎换了一套弱的,抑或是原来的瘫痪了。

■今年资料馆招生的面试在四月结束。考前,有几位同学发豆邮询问相关事宜,譬如面试老师将问些什么,笔试的影片分析该如何写,导师是否要早做联系,我回忆自己面试的情境,尽量做回复。我晓得这些回复未必有帮助,毕竟我初试成绩极差,复试勉强过关,说起来都是运气分。但问题有答复,总叫人安心些。复试时几位考生来找我们吃饭聊天,他们住在学校旁边一间叫做“和园”的青年旅社,居然是仿古建筑、四合院风格,有人在院内晒太阳,看上去很惬意。这地方以前数次走过,居然从未注意过。

■本月中旬过生日。醉酒、唱歌、至天明。好朋友金大雷也过生日,与他夫妇二人去大柳树淘衣服,此处衣服比动物园还便宜,还有许多旧货、处理货贩卖,生活有时候还是照顾我这等无银钱的人。我给大雷买一双布鞋做生日礼物,花十元。还在一个地摊买了一只有精致花纹的小玻璃杯,花四元。

■4月末,于地坛书市收尾时去逛了一趟,购英格丽·褒曼的传记《我的故事》,爵士入门简史书《爵士乐》等。当日下午,应宇木林邀请去刘伟强《不再让你孤单》的观片会。刘伟强真是离《无间道》的气派远去了。不过作为爱情文艺范儿的作品,《不再让你孤单》在当下市场里算质量较好的。看后,大头马老师对此片不以为然。卢十四老师仍总结了诸多好处,他说影片毕竟还有许多闪光点,还特别提及舒淇前半段醉酒的萌样,说演得好。我也是记得片中有一个极长的长镜头,舒淇烂醉且忧伤,有些憨刘烨只是不知如何是好地扶着她,他俩在一条小胡同里走,舒淇晕乎乎地抱怨生活,时而呕吐,刘烨只是简单地安慰,镜头就这样跟着他们走了几分钟,好像非要靠这长镜头把忧愁从镜头里发酵出来不可。

看片后,刘伟强与几位配角登台与观众见面。刘伟强没有导演架子,像一个兴奋的创作者,与观众交流作品的制作、观念。譬如他何以要选择这样一部丝毫没有他此前特色的都市爱情片,他说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说的时候他只是兴奋,好像有无限的创作的开心,这大约就是做导演的快乐吧。

当然,最欢乐的花絮是,卢十四老师的女友哭得淅沥哗啦,看完片走出大厅,她说:隐形眼镜哭掉了一只!

■五一回家,直达合肥的票居然提前十天也买不到,只好至南京转车。到南京是早晨,寻至南京农业大学,找在此念书的堂妹蹭了顿食堂的早饭,豆浆大包子,量足够,便宜得紧。吃完早饭,去了趟先锋书店,挑几本特价书,上回去先锋还是两年前,以往进门便是许多笔记本、纪念品,如今全部挪到里面,并专辟了空间——书店经营总是不易,要许多新主意来维持。店内那枚叫人心静的黑色大十字架仍高高挂着,默默凝视诸多书籍,凝视诸多读书人。

■与室友LK合写的乡村、现实主义、儿童题材的剧本终于交稿,入“青年剧本扶持计划”的资料馆初选,待广电总局下一步选拔。

■近一月观片课程先后放映《春苗》、《修女约安娜》;《青松岭》、《云海玉弓缘》。《春苗》与《青松岭》为两部文革电影,实话是,技巧层面来说,比如今许多片要好,另一句实话是,片中意识之扭曲,思维之变态,叫人极度反胃,其中许多阴魂,至今仍在学校教科书里做思想的鸩毒。对这些片,我没有公允的评价——马邦德县长说了:恶心呐!恶心!

资料馆艺术影院4月22日映了一部《阿祖尔和阿斯马尔》,法国导演Michel Ocelot到场与观众座谈。这部动画极像冒险电子游戏,单线条的故事,冒险中得到各种宝物,解开各种谜题,打败各类敌手,获得胜利。后来有观众询问,导演也说影片确已经改编为游戏。过几日,又在电脑上看一部《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亦是游戏的手段,斯科特要对付新交上女友的“前男友联盟”,从小鬼到老怪,一共要解决七个人。电影的打斗特效直接照搬电子游戏效果,得分、失血、加一条命,很容易想起儿时面对游戏机的兴奋。在张艺谋剧组做剪辑的安托万同学看完此片,直呼其叙事与剪辑技巧的新鲜。

大学生电影节的展映,得一张免费票,看《康定情歌》与《钢的琴》。这两部片放一起,真正两种“理想”在做对比。前者是如今主旋律里可疑的历史,伪造的崇高,假扮的爱情,映后,导演慷慨激昂地在台上诉说这电影拍摄时的豪迈事迹,全是嘴上的理想,听不下去。《钢的琴》是今年到现在为止最好的国产片。为了女儿的抚养权,下岗工人桂林拉了一帮同样困窘的老工友,帮他利用钢厂、城市工地里的废旧材料制造出一架钢构架的钢琴。钢琴这样典雅的东西,以最糙、最底层的面目打造出来,稳妥地安放在废弃的钢厂车间里,几个辛苦操劳的大老爷们面前,小女孩弹出音乐来的时候,片中一切荒诞的格调都被赋予了天籁般的音色。这是最有韧劲儿的人的最简单,最有力的真理想。映完,影院响起掌声,没有见面会,只有几位片方的人近乎谦卑地询问观众:你觉得这片子怎么样?我说:很好,非常好。

■3月底,馆里安排放映一场纪录片《靖国神社》,映后李缨导演与研究生部师生见面,回答问题。这纪录片里,导演把在靖国神社前摄下的诸多实况串联起来,历九年,积素材200-300小时,剪成两小时。李先生叙述拍摄的过程:最初起意要讲述靖国神社,但并未寻得切入点,于是他只是去拍,“观察、尽可能地观察”。直到某日,他见到神社里打造武士刀的老人,虑及“刀”以及刀所象征的“神体”,于是决定以这个制刀的老人为串联素材的关节。片中,各色人等参拜、抗议参拜神社的段落中间,便是对这位老刀匠的瞩目,这耄耋老者论及制刀工艺,炯炯有神,论及刀与神社之关系,却没有多少话说。但导演对这个老者的凝视,便是对神社这个概念的凝视。日军持这种“刀”犯下无数宗血罪,而在神社里,却成为“礼”的表达,至于老刀匠,他仿佛在打造艺术品。这种菊与刀的迷惘的态度,配合了神社前形形色色的人,一种深层的精神冲突浮现出来。

■4月,又找来两部人物纪录片看。一为《格拉斯十二乐章》,讲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另一部是《走钢丝的人》,讲专爱在高空走钢索的杂技家菲利普·佩蒂特(Philippe Petit)。

格拉斯靠他无尽反复的“极简主义”形式,写歌剧、写交响乐、写数十部电影音乐,按照他的好友、超现实主义画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的说法,他音乐的神奇处,就是那无尽反复中的意义。克洛斯自己的画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善用许多不同的彩色点拼成肖像画,单看每个点,排列着无意义的重复,无数点拼成巨大的肖像,即刻有了伟岸的意义。菲利普·格拉斯练气功,常与心灵导师格列仁波切深谈(Gelek Rimpoche,这位活佛另一弟子是艾伦·金斯堡)。这部片最叫我震撼的,是格拉斯在精神上的挣扎与求索,片子里看不到他任何获得成功的喜悦,他总是在考虑当下作品的旋律、结构、效果,仿佛自己从来不曾成为当代音乐宗师,而更像一个在修道路上的人,此前、当下、往后的作品,都仿佛路上一块界碑,有些大,有些小,每一块都无意义,排列起一条音乐的通途。

菲利普·佩蒂特从小对高空有神圣的崇拜,最大的梦是看到报纸上世贸大厦建造的新闻时诞生的,他想要在双塔间搭钢索,上去走一遭。影片花费许多篇幅,以搬演、访谈、实录等手段,讲述佩蒂特如何在朋友的帮助下偷偷潜入世贸大楼顶端架绳索,因为整个过程最难的不是走钢丝,而是要想办法躲开大楼保安的严密监视,将百米长的钢索与沉重的固定设备搬上去。真到走钢索时,紧张感反而消失,情绪一下变得舒畅,佩蒂特真好像在云端漫步,而且并非人的漫步,而是佩蒂特那圣徒一般顽固的念头在漫步,是一辈子的梦想在漫步。如今世贸大厦已杳无踪影,只有佩蒂特曾在那两栋高耸入云的高楼间行走过,在那一抹天空留下无痕的痕迹。这片子也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调子,多数是展示佩蒂特这个世贸梦与现实的纠结,但我还是感动——他穷尽经历,冒着死的险,就为一件全无意义的事情,就为了满足自己那精神的瘾。

■近日喜事不少。4月中与张云兄去看国庆夫妇,国庆下月要做父亲,喝酒时他脸上有幸福,有兴奋,现在常随老婆、岳母去教堂,于是脸上还有一种平静。

5月2日,由合肥再赴南京,参加陶金汉大师婚礼,陶大师原先与我是《看电影》杂志的同事,曾在加班的深夜里喝酒聊天。婚礼上全是他对电影的热爱:宴席开始前,桌上都放有来宾姓名卡,每一桌都被称作一个“剧组”,我被安排在“将爱情进行到底剧组”。其余还有《甜蜜蜜》剧组、《恋恋笔记本》剧组,总之每桌都是一部美好的爱情片。婚礼中,介绍新郎新娘的程序被设计为奥斯卡颁奖礼,提名、嘉宾讲话、颁奖,全复制奥斯卡颁奖礼的过程,于是新郎击败布拉德·皮特等明星获“最佳男主角”,新娘击败子怡章等女星获得“最佳女主角”。颁奖时,陶大师真的拿着一尊小金人发表获奖感言——当然是对老婆的爱意。这场婚礼真可爱极了。

因这场婚礼,又碰见阿郎、小强、牙19、Lena、左图等杂志社的老朋友,他们有的已辞职,有的还在杂志社坚守,论及电影,各位还是那般专业,那般炯炯有神。此外还见到我与陶金汉共同的好朋友羽翔,上回见他应是两年前,那时他大约还想考学,念电影,如今到无锡安稳工作了。他说,好久没到电影院看电影,电影好像一个已经渐渐淡出生活的老朋友。但与他说话,还是离不开电影,他还是知道得比我多。

■电影到底有多神奇呢,它在生活里总是小小的奇迹吧。

相关文章

  • 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7)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

  • 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12)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

  • 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14)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

  • 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13)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

  • 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11)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

  • 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10)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

  • 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3)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

  • 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4)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

  • 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2)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

  • 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5)

    这一系列文章是2010年—2013年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念研究生期间写作的,以记录资料馆的电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的光 | 资料馆记事(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dd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