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云,二十而冠,三十而立。
二十而冠是指在古时候男子年满二十都要进行隆重的成人礼,这样的成人礼可不是现在学校里那样穿一件汉服或者正装简单形式走一走念个致辞就完事的。
古时候的成人礼必须要在相邻长辈的见证下才能进行,当然了孩子的父亲也必须在场,并且还需要着正服,念贺词等等一系列环节才能礼毕。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冠,即是帽子的意思。也就是举行成人礼,必须戴上帽子。
帽子在当今已是很平常的搭配装饰了,但是在古代其实也是一种为了审美而发明的一个产物。
关于帽子,还得从源头说起。
不知道大家在看电视剧时有没有这样的发现,那些很久远的朝代,包括商朝,很多人都是留着长长的头发,偶尔也有人扎起来的,只是帽子少有人戴,当然了,君王除外,毕竟皇帝至尊和群臣总是有点区别的。
其实根据史料记载,商朝以前,人们几乎都是披头散发的。从商朝开始,人们觉得头发随处散落看相多有不雅,就用一块正方形的布系起头巾来。
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盖住散落脸庞的头发了,也是帽子最早形成的雏形。
当然了接下来的朝代都延续了这一可以改变形象的发明,并加以改进,力求更完美更实用。
到了唐朝,帽子更受人们的喜爱了,而且还很流行。
对于以前课本的唐诗配图,我现在都记忆犹新,那些诗人两手靠着后背对着名山大川托物言志,而且他们大都戴着长着尾巴的帽子。
是的,到了唐朝,帽子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良,就是那种有两个尾巴的帽子,如同燕子的尾巴,亦如一个突出的蝴蝶结。
相比以前只是一块布的包裹,唐朝的帽子显得更有立体感,看起来更美观大方,而且还是立体的,起到了头部很好的塑形效果,也方便随时摘取,以前一块布取下还得解下结,有多繁琐,可想而知。
所以唐朝改良的燕尾帽彻底淘汰了之前用一块布包覆头发落后的方法。
到了宋朝,帽子又一次得到了变化,宋朝的官帽称为长翅帽,帽子两侧有两根长长的翅膀,而且帽子的形状不像唐朝那么圆,而且方的,看起来很宽阔。
不过这样的帽子戴着不太方便,一般人是不会戴这种帽子出行的。
到了明朝,帽子的翅膀又变短了很多,但是却宽了不少,这样其实更方便摘取,如果是官职有别,甚至还可以在帽子上镶嵌宝石,这样一来也显示了身份的象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宝石镶嵌会让帽子看起来更加美观。
而到了清朝,由于满汉文化的差异也就没有特别的改进了。清时官帽是具有满族特色的顶戴花翎,孔雀羽毛加以宝石点缀而成。
纵观帽子的这些趣史,我最喜欢的还是浪漫唐朝的燕尾帽,轻盈飘逸,走起路来想象一下,那是有多神气,就连贵为一国之君的唐玄宗都喜欢戴这样的帽子出去游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