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8501/deb1da37f6f88e38.jpg)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分门别类地将大量道书典籍编撰起来的综合性道教丛书。我们目前通常看到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成祖永乐年间,在道教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和弟弟张宇清的主持下编修。明英宗正统年间,在通妙真人邵以正主持下对其进行校正增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正统十年,终于完成这个工程浩大的工作——编订《正统道藏》。其内容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总共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的编撰是按照“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
当代,在张继禹道长的不懈努力和主持下,完成了《中华道藏》的编撰工作。此次编修是以明代《正统道藏》为蓝本,总体上沿承了“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
三洞具体而言是指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真是天宝君所说道经,洞玄是灵宝君所说道经,洞神是神宝君所说道经。四辅具体而言是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其主要作用是对三洞的阐述和补充。按照道书记载:太玄为洞真经之辅,太平为洞玄经之辅,太清为洞神经之辅,正一部通贯三洞和三太。
十二类,具体而言是指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总为三十六类经,通常又称三十六部。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参看下图:
不难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使《道藏》内容结构层次分明,便于查看和阅读。但是,随着道书典籍的不断增多,这种分类体制也稍加显得不尽科学和合理。
客观而言,编撰《道藏》的工程很大,不是旦夕之间就可胜任的。《道藏》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一个早期道书著录、初步形成和编纂完成这三个历史时期。
根据历史记载,第一部著录道书的书是东汉时期刘向所著的《别录》。同时期出现了《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等重要经书。
魏晋南北朝时,修道之士创作了大量的道书典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道书创作或者编撰的盛世。当时,道教开始由早期的民间宗教演变为正统的官方宗教,道教内部出现了大规模的造经活动。《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等经典相继问世,并广泛流传。
当时政治动荡,众多的经书分散各处,没有一个统一的收集和管理程序。《道藏》编撰的初步形成是以陆修静总括《三洞经书目录》为标志。之后,又有南朝道士孟智周编写的《玉纬七部经书目》、陶弘景著的《经目》。
当然,在明代之前也有类似对道书典籍编写或者编撰的书目,只是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或者遗失了。如在唐玄宗时期,编撰了道教的《一切道经音义》,然后在尽心收集其他道教资料的基础上编撰了《开元道藏》。《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遗憾的是在唐朝末年毁于战火。
宋朝时期,官方组织道教徒收集和整理相关的道教资料,在前代的基础上重修《道藏》。宋真宗年间编成《宝文统录》四千三百五十九卷。仁宗天圣三年(1025)道士张君房奉命编成了《大宋天宫宝藏》,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并采用千字文编号。
宋徽宗政和年间,校订道书共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并首次在福州闽县刻板印刷,称作《万寿道藏》或《政和万寿道藏》。金朝章宗时,编刻了《大金玄都宝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
元朝建国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刻了《大元玄都宝藏》,共计七千八百余卷。同样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道藏》历经兵火和元代的焚经,早已不复存在了。
《道藏》的内容很丰富,涉及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近代刘师培先生说:“今之道藏,地志传记,旁逮医药占卜之书,采录转众,非惟诸子家言已也,故乾嘉诸儒搜集旧籍,恒资庋藏。”
《道藏》包含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和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
概言之,《道藏》不仅是一部关于道教的重要典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道教文化的一个梳理和总结,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