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新思考这一周因为静态管理,我们重新开启了网课模式,当然这样的模式也可能变成一个持续性动作。
以前给孩子们讲Life in the future,我们讨论一般将来时的句子Everyone will study at home.现在看来,这个句子用一般将来时描述已经out,它应该写成一般现在时Everyone studies at home.还可以写成一般过去时 Everyone studied at home.
第一次写出Students will use computers and get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孩子们的眼睛都是闪光的,他们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但是新鲜感总是一阵子,现在再上网课的时候,孩子们就多了淡定与从容,他们不会再追求网课的模式,而是渴望坐在教室里享受一起学习的自由。
我问我儿子是上网课的感觉,儿子说他感觉自己要发霉了,他想念自己教室里的那个板凳,虽然板凳面很凉,但是它会让他清醒透彻。
学习的意义就是提升我们的认知,而提升认知需要我们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网课,也就是线上教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这是这一周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在我思考的过程中张俊红老师给我发来一个任务,希望我做这个月话题研讨的嘉宾,她设置的话题研讨和我的思考正好可以拼在一起,这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难得的一个学习机会。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有看到未来的能力,我们的教学不仅有“眼前的苟且”更应该有“诗与远方”。
我们必须明白在AI这样的时代,我们的工作也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学校可能不需要太多的老师,或许我们也会面临着下岗甚至职业的消失。
比如以前我们开车过高速需要人工收费,现在有了ETC后根本就不需要人来工作。再比如我们的学生上网课,他们也可能不需要听我们讲课,他们拿着手机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的课程和学习软件,一样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且还是最有趣最好玩最适合他们的那一种。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我们都不陌生,但是有太多的我们并没有去践行,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更新的重要性。
只有学到老,才能更好地活到老。
当我们粉笔字还没有练好的时候,多媒体时代来了,我们还没学会课件的时候,数字技术和在线教学来了,这些我们还没有完全适应的时候,又出现了要将“互联网+”融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中,深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融合,推动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很显然,以后的教学模式就是线上线下的结合与切换,这也可能是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维,做好长期备战的准备。
我在想将来的孩子们可能是个性化的学习,考学也不需要统一考试,比如学霸型的孩子,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强,那他们有可能不用学习12年参加高考。而学习能力弱的孩子也完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行走的模式,所以将来的教育有可能是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老师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我觉得老师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会有一部分老师下岗甚至失业。在智能化的社会环境下,会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哪些老师能稳坐“钓鱼台”呢?
优秀的老师才是难以被代替的。
什么是优秀的老师?仅仅是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吗?自然不是!优秀的老师指的是会更好育人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提出从“育分”转向“育人”,也就是说我们不再是单纯教英语知识的老师,而是要成为借助英语知识这个符号会做英语教育的老师。
用英语做教育。
教育,首先是看见人。我们常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我们知道“培养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未必懂得“怎样培养人”。
在AI时代,教师对孩子的启发教育,沟通关怀,情感培养等会变得更加重要,我们需要培养孩子们的沟通能力,提高情商,构建团队协作等等,这些是机器不能替代的。
所以我们教师如果想在将来有立足之地,获得持续的发展,我们现在就要有危机意识和先见之明,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先研究人,然后研究课,或者把人和课放在一起进行,而不是眼里只有分数,这样会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当然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倡导教师用读写给自己赋能,其实也是在为育人输入能量,很多人说我有很多教育智慧,其实我这些教育智慧只不过是读书后的再次输出的转化罢了。
我们依然有太多的老师没有时间读书,甚至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山,但山的前面还有山,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像仓鼠之轮一样,每天都在忙,但很少能忙出意义。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真正有远见的老师是有远见的,他们的思维层面一直停留在高层次,他们会选择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他们会一直坚持教育行走,并用读书学习研讨等各种形式跟上最前沿的教学教育模式。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们心中有爱,只有真正热爱的人才会有自驱力,愿意并乐意去最这些事。
我们要永远记住教师作为“人”的价值无可替代。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