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湖渡头印象之四

作者: 张读立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15:42 被阅读41次

            渡头乡在宋朝有载,旧市为器墟(A都),明朝渡头为二都,当时的二都包括南乡片区,二都由此而得名;现在说南乡片,滁口片,二都依然运用到现在,二都这个地名也就深深地扎入了东江湖人们心中和血液里。   

            渡头乡中学的前身,最早有载的书房是水角书房(山房)建于宋朝晚期,李邦聚在咸淳二年(1266年),礼部考试第一名,不属皇帝钦点的进士,官至翰林大学士,其子鹏飞中举人回乡办学,位置在洁隅书房脚高歹锥的江边悬崖上,水角书房本是出秀才的地方,在1450年明景泰元年出了位举人,天顺元年1457年这位举人又考上丁丑科三甲赐同进士237名,这位士子就是兴宁县志(1875年)中唯一最多详细记载介绍的明朝进士李端(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县志,证明洁隅比兴宁镇还早就有这个村庄,包括学府)。

               

            黉门学子,十年寒窗,一举成名,毕业只授秀才文凭,秀才享免赋税,见县太爷不下跪,只作揖打拱手,没官衔,证明你是个读书人,有资格到省府考举人,称贡士。举人可补缺,入仕途,推荐做师爷,举荐为地方官,可上京考状元。

            考进士,殿试分笔试面试,殿试分三甲,一甲三人,状元<鼎元>,乡试会试殿试第一为状元,一试不及为鼎元;榜眼和探花排二三名。二甲九十七人为赐进士;三甲三百至六百人为赐同进士。进士第一皇上与公主亲点可为东床驸马,也就是皇帝看上的女婿,公主相中的郎君,发明黄榜;二三名为翰林或太子太辅,发杏黄榜;进士为九部要职或御用秘书;赐同进士为县令以上的官,发草黄榜。以上皆为明清科举制度的大概。   

            隋朝科举以来到元朝湖南考上进士的不多,取士多为皇亲国戚,族人,大多数在长沙郡附近,因为要到湖北荆州考举人,洪武年间长沙郡和士子们向朝廷要求才慢慢入地方。隋朝至清朝1905年废除科考整过兴宁出进士不超过十五人,有记载的只有十人,仅汉宁书院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结束科举,只考中进士一名,举人二名,贡士一百六十名,秀才不计其数。                  洁隅水角书房出了位进士李端,名声大噪,二都掀起一股读书热潮,汉宁城内正街立李端进士牌坊,李端儿子李邦宪(字卿臣)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又在湖南秋闱中考上举人第一,在汉宁城隍庙前立李解元坊。李端之孙,李邦宪之子李廷柬(字达文)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考取举人,不任为官,归隐乡里,在洁隅村原二队与三队之间大道转角处办书院,以自己的号为名“作山书院”,并纂修县志,作山书院有中堂,两间耳房,前面立两柱高六米,齐石块大道而上,过官道有一坪,约三百平为校场,书院能容生徒百十人。

            县丞李应甲在洁隅以自已的号创办渔滨书房作为训子。洁隅乡绅为李端祖孙三代立坊,在官道入村处设“累世登科”牌坊,以勉励后人。         

            兴宁县有汉宁书院时为官办,其余皆为民办;开蒙入蒙馆,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之乎者也,摇头晃脑,扯喇叭声,握笔写字,临摹描红,识字作对为主。三年后入经馆,学《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文作八股为主。私塾蒙馆生活来源,不是薪水,而是一年三四担谷子,经馆略高点,乡下人很尊重读书人,每逢村中红白喜事,过年过节皆有表示。   

            作山书院废于民国,解放后充公,校舍地域不宜扩张,于是在入村口,进士牌坊右,当年漁滨书房处扩建学堂,设初小,高小,二都书院设高小与高中二级;二都书院是民国所指,按地域分布得名,光绪年间所建,原名崇正书院,是整个二都唯一的书院。文革前叫渡头高小,文革六六年五月七日后又改为渡头五七中学,后来再改为渡头乡中学。 

            二都书院地处东江河左岸的一个山上,面朝正南,一眼可眺瑶岗仙,玄武文象,山形笔架;背座正北,蔸率灵岩为蔽,朱雀深藏;左为东江河,青龙缠绕,龙潜深渊;右为山形,白虎出山,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中凸小山,立于龟形,赑屃负院,正为读书育人的风水宝地。   

            坪前一凹形山塘,四周山丘隆起,坪左前方有一古老雀栗树;整座建筑古朴端庄,秦砖汉瓦,勾檐翘角,鸡公斗子,双垛马头墙占中,屋脊正中由两叠瓦并排,伏于其上,高于其它,象一部翻开的典籍;正中上七级,整座建筑宽四十八米;石墩托柱,高柱八米,两边排开檐台基;大门宽二米有余,高四米,门大开,四角门后为凸扣轴隼;门外一石条为坎,两边石鼓,鼓钉清晰,祥云涌底;五米多处一喜梁扯住两柱,两边人字檐纵叠三排;正面檐下为石灰抹面,漁樵耕读,孝悌廉耻,二十余副墙画裱于其上,前两层十二窗,窗为步步高升木格,皆有窗罩,盖有数瓦,此为门面。   

            迈入石条坎,走进门牌坊,左右三花坛,卵石排底,种桃树月季;园长三十六米,宽四米,四方长形走廊,柱十六根,两边各三根,前后十根,四角共柱,走廊宽均二米;楼房两层十二间,两边大木板楼梯,二楼木制结构;从中间上石梯五步,走廊过道两方通向左右,书院礼堂,鉴于旧门框看,过去有四扇屏风门,两边固定两扇,宽六米有余,堂两边两柱,东西各通开一石拱门,后墙正中一舞台约二十平方米,四柱立角,石礅托底,青砖砌台;台两边各两箱房为老师宿舍;从右石拱门入园两层为女生寝室,二楼木板走廊,廊杆,立柱直抵瓦梁椽板;从左石拱门入园,为两间教室,后院墙一扇门通后院男侧所。

            礼堂前走廊左通围护公路,女生茅侧;右通独立走廊,走廊十多米连接一幢两层楼,下为男生寝室,上为三间大教室,青砖碧瓦,靠右六米是学生食堂,互有走廊过道;再靠右中心是一排红砖新舍,与书院老屋形成直角。经过新舍是小操场,再过去是篮球场,篮球场向南是环行跑道。 

            书院门面朝南,东西北方距离一丈皆有何树,苦粒仔树;后面是一大片梨树和桃树,春季开学不久,满园桃花梨花竞相绽放,桃苞点点姹紫嫣红,粉辦蕊艳,梨花雪白晶莹剔透,招蜂引蝶。据说是文革中期所栽,占地几十亩,三面围住书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江湖渡头印象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sx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