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重复不简单(外二篇)
《大学》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有儒生认为这里前后两段意思重复。东海戏言,圣贤老婆心切,重要的话说两遍。其实,这里并非简单的重复。《大学》前面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后面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这两段话就是对八条目本末、终始和先后顺序的具体说明。
明明德于天下即平天下是终,格物是始。修身是本,其它为末。同时,天下之本在国,故欲平天下先治国;国之本在家,故欲治国先齐家;家之本在身,故欲齐家先修身。心为身之本,故欲修身先正心;意为心之动,故欲正心先诚意;诚意须有正知正见,故欲诚意先致知;格物是致知方式,故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内圣学,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外王学,须以修身为基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一段由终返始,先由外而内推论八条目;“物格而后知至”这一段则从始向终,后由内而外重新申说,最后点明八条目的根本在于修身。通过这样的循环反复,把八条目的本末、终始、厚薄和先后顺序,把它们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明明白白地讲清楚了。
孔子说“下学上达”,格致就是下学,是上达的基础。如果说良知是终极性追求,致知就是基础性工程。基础不牢,无力上达也。《中庸》说“尊德性而道问学”,格致就是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明乎此,朱陆之争孰高孰低,程朱陆王孰为正统孰为歧出,一目了然矣。2019-6-3
儒德四级和君子四明
论道德级别,可分为五级:善人、士、君子、贤者、圣人;论儒家道德,只能从士开始。善人“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不践迹就是不学儒,不学习君子之道。一般善人,各门各派都有,甚至邪教恶势力中也有。
儒家道德唯四级:士志向立定,初级;君子人格建立,中级;贤人德智双高,高级;圣人德行圆满,顶级。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其中善人信人相当于士,美人相当于君子,大人相当于贤人。神是对圣人的形容。
圣人所述为正经,可以完全代表儒家;贤者所作为副经或辅经,可以基本代表儒家;君子所著为儒家著作,可以代表一时一地之儒家。士所言缺乏代表性。
士指“有志于学”者,“知止而后有定”的知止者。一般知识分子,其它学派的专家学者,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士。或问士属于君子还是小人。答:在儒家范畴中,士是准君子,尚未成为君子,但已经脱离小人趣味。
小人介乎君子和盗贼之间,可以上升为君子,可以堕落为盗贼。对君子和儒学的态度,对他们的人生具有决定性影响,是他们上升下降的一大关键。于小人,君子是最好的凭依;于盗贼,圣贤是最大的克星。
君子以上,必有四明:一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长短斤两,做事力所能及,立足不败之地;二知人之明,知道他人的质量,待人用人,量体裁衣中肯适当;三见事之明,包括察事、料事、处事诸能力,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无此四明,便非君子。谈玄说妙,无非空谈。四、知理之明,通达理义,明辨高低优劣是非正邪。
因有见事之明,君子对任何事,家事国事天下事,只要获得比较真实而全面信息,就可以提供比较正确的意见,包括是非曲直的判断、应对解决的方法、利弊得失的衡量、后续或后果的预测等等,这是君子的一大本事。大则卫国卫道,小则保身保家,都有赖于这个本事。只要双方势力相差不太悬殊,没有任何盗贼是君子的对手,遑论小人。
因有知人知理之明,自能四辨:一正邪之辨,包括是非之辨,善恶之辨;二君子小人之辨,包括人禽之辨,圣贼之辨,贤不肖之辨;三华夷之辨,华夏和夷狄的区别,即文明和野蛮的区别;四王霸之辨,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包括礼制和民主制、德治和法治的区别。2019-6-2
关于文章和训诂
《程氏遗书》卷十八载程颐说:“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侧重义理,儒所当然,然程颐因此将文章、训诂排斥于儒学之外,未免偏颇狭隘。儒学即孔学,孔子四教:文、行、忠、信;孔门四科,德行、政事、文学、言语。文学、言语二科就包括文章训诂之学。
西汉司马谈曾如是说儒:“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史记·太史公自序》)六艺,此处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传是解经的文章著作,解经就离不开训诂。六艺经传以千万数,可见先秦儒学文章著作之盛,可惜乐经和大多数传毁于暴秦和项羽两大恶火。
程颐又说:“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苟无此三者,则将何归?必趋于道矣。”此言本亦不错,然若因此而轻视、排斥文章训诂,则错矣。明于义理、天理,大本确立,自然可以博览异端而无惑,精于训诂而无牵,雄于文章而无溺。文章悖道半篇少,话语昧心半句多,圣贤君子的文章著作则不厌其多,多多益善。2019-6-2余东海
首发于邕州儒学研习会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