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基于“文本”的工具系统构建原理

作者: 易仁永澄 | 来源:发表于2018-03-22 11:15 被阅读164次

    0. 引言

    在昨天的预告《你用什么工具来帮自己成长?》中,我提到了:个人成长操作系统和基于文本的管理方式,很多伙伴在留言中表示无法理解,本文就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成长操作系统的工具构建逻辑,以及我选择「文本」进行管理的优势。

    整篇文章包括以下 6 个部分:

    1. 源动力:如此分析工具体系的价值在哪里?
    2. 数痛点:为什么我并不使用这些常见的工具?
    3. 谈原理:为什么要用最有自由度的文本作为基础?
    4. 看展示:一个普通的文本可以幻化成哪些样子?
    5. 强价值:每种文本形态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6. 一起来:看到最后,总是要动动手吧,让我们一起做点啥吧?

    请在心中做一个基本的架构,然后我们开始了。

    1. 源动力:为什么要考虑工具问题?

    人生在世,总有自己追求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将其称为:人生观/价值观。马斯洛提到的人类顶层需求的:自我实现,就是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

    不同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小时候我们认为一根棒棒糖才是最重要的,上高中的时候认为要考一个好大学,毕业了认为找到一份又稳定又能有所成长的工作重要,然后希望构建一个好家庭才最有价值……

    我认为,上面所提到的所有追求,只不过是结果,是因为某些事情做对了,才有了这些结果的实现,才有了价值和意义的满足。
    

    所以,我认为「持续高效能成长」才最重要,不能只是持续、只是高效能、更不能只是成长,而是持续并且高效能地成长。人生苦短,断续、低效、原地踏步,都是平庸的选择。那么,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让自己在每个阶段都能够实现呢?持续高效能成长才是最关键的答案。那究竟要如何持续、如何高效能呢?

    • 成长:是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过程;
    • 持续:是因为内部动力没有耗损,都用在价值积累上;
    • 高效能:是因为用了高级策略,拥有复利,做少得多。

    理念的讨论总显得空泛,从落地的角度来说:要想价值目标不断实现,价值能够更好积累,就要选择最佳工具!毕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2. 数痛点:为什么我并不使用这些常见的工具?

    在昨天的预告中,我问了大家这个问题:

    为了支持自己成长,你都会选用哪些工具?

    我简单统计了一下大家的反馈,很多伙伴都谈到了几个大类,比如说:

    • 学习类:得到、网易云课堂、樊登读书会等;
    • 思考类:思维导图、幕布;
    • 笔记类: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石墨笔记;
    • 任务类:各种 GTD 工具、各种协同工具;

    这些工具确实比较常见,我在过往几年的探索中,也用到过其中的一些,有的现在也是我的重点工具。只是,我并不是按照“类别”的方式来组织工具应用的,因为,那会遇到太多的困扰。

    我把自己过去遇到的、阻碍自己发展的两类常见问题说一下,你看看你的当下是否也遇到同样的情况?

    2.1 信息太多,什么都想学,但是学了没啥用

    能够持续看我的文章,说明你一定是很努力的人,努力的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到底应该学习什么?应该怎么学习才能有效、高效呢?

    这是我在「相聚星期三读书沙龙」十周年庆典上分享的一个页面。对比 2012 年和 2017 年中,我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就能明显看出来:我真的会焦虑,因为,我根本学不完

    但是,作为一个终身成长者来说,我总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啊,于是,我选择了各种笔记软件:用无敌的收集箱——印象笔记?用支持 MD 的小清新——有道云笔记?还是用我从 2011 年就开始用的为知笔记?我并没有一定的规则去处理这些问题,能用的方法就是试错。

    于是,「建立文件夹」、「给收集的文章打标签」、「不断地整理整合」等等不断在发生,我并没有成就感,有的就是一个字:烦!

    就拿我的印象笔记为例吧,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反复构建资料管理体系了,文件夹都有 126 个,保存的笔记有 5000+,可是,存了这么多东西有什么用呢?我并没有找到答案。

    2.2 事情反反复复做,每次都好像要重新开始

    创业了这么久,经常会感觉自己在原地打转:每次要做一件事情,都要从 0 开始思考、执行,无论过往有没有做过,都好像完全没有积累,导致每次做项目、做产品都精疲力尽的。

    当我明白要考虑「边际成本递减」,任何做过的事情都要考虑未来可以被复用之后,我就开始尝试着整理整合,但是,却出现很麻烦的问题:要用的工具太多、太繁琐了

    我从事着个人目标管理类的工作,主要产品是教育类的内容产品,我们生产一款产品要用到很多工具:

    • 印象笔记:资料存在这里;
    • 石磨笔记:跟团队小伙伴们协同,也可以展示给其他人看;
    • 幕布:整理自己的思路,更好地实现积累;
    • PPT:产品的最终展示形态;
    • Porcesson:业务流程的规划;
    • 日事清:项目推进的看板管理。

    你看,整个项目的信息、成果多种多样,并且,分别存储在不同的 App 里面,每次要找到关键资料都要非常麻烦,麻烦到我都不想做项目了。

    2.3 痛点总结

    不管是想学的太多、还是要做的零散,不管是整合管理的复杂、还是展示分享的不集中,对于一个知识工作者来说,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

    选择工具没有原则和方法,只能试错去花费无谓的时间,而每一种方法仿佛都不能持续太久,很快就被推翻了,最后弄得到处都是烂尾工程,感觉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乱,可能,这就是很多人正在面临的问题。
    

    想想看,职场人士也真是够辛苦的了,还没有被业务达成、团队协同、能力发展的问题困住,就先被工具打了个狙击战,有点像「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受了。

    3. 谈原理:用什么来彻底解决困扰和问题?

    如果在具体事件上发生问题,就一定要去原则和方法中找原因,这样才有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经过我的多年实践,我形成了一套基于价值管理原则而形成的思想、方法、工具体系。

    dao:  道:原则
    register: 术:基于文本的内容管理
    check: 器:用文件夹 + ME 对内容进行管理
    
    dao > register > check
    

    当这个逻辑走通之后,前面的问题仿佛一下子不存在了。

    3.1 我们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我想从价值思维[1]、系统思维[2] 两个部分来简单介绍下所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我们来看价值思维,它的关键问题是:你选择做的这件事情有什么价值?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再来考虑系统思维,它的关键问题是: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到底是输入重要还是输出重要?

    通过这两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形成很多推论:

    • 所谓有价值,是能够帮助他人解决一些难题;
    • 如果把你当做一个系统,帮助他人就是这个系统的输出;
    • 无论你输入了什么、系统如何运转,输出才是真价值。

    这样几条推论,就已经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最重要的那句话:

    输出 > 输入。如果你想要持续高效能成长,要考虑输出,持续高效能地围绕着价值输出。
    

    这就是整个工具系统的原则:输出 > 输入,你要不断实现有价值的输出。这个工具系统最重要的并不是开始多少项目、学习多少内容,而是可以有多少有价值的输出。

    3.2 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支持这条原则呢?

    在讨论方法之前,我想先举个例子吧,来类比理解这种方法。

    你想象一下自己要出现在几个场合:①出席一个盛大的典礼;②在家里准备做一顿大餐;③去操场跑步;④日常上班。在这样的几个场合里,你的穿着打扮是不一样的吧?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个体 P,他/她通过穿着不同的服装,然后在不同的场合 ABCD 里,就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和样式。

    那么,我们回到原则上:输出 > 输入,结合着系统思维的框图进行对比:

    输入(Input)的是 P,输出(Output)的是 P 在 ABCD 不同的场景下的不同表现。

    当我想明白这一点之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出现在我脑海中:

    如果 P 是输入,并且最终的结果是 P 在 ABCD 场合下的不同呈现,那么,这个 P 可以用什么实现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启发了我,调用过往一个封存很久的视角,去解决了那些棘手的问题。

    3.3 独立的文本,才有独立的展示

    2003,我爱上了做网站,当时网站制作技术的天下是:表格排版。大约的方法是:先设计好界面,然后用不同大小的表格把界面划分开,再把设计稿切成一个个和表格一样大小的图片镶嵌在表格里,就能呈现一幅很好看的画面。

    可是,没有多久,一个全新的技术就来了,它的名字叫:HTML + CSS,这个技术要比表格更简单但是更实用。这个技术的核心是两个字:分离,把内容和样式分开。如果按照上面的例子来看,就是把自己和不同场合下的装扮分开,P 就是 P,ABCD 的场合就是完全不同的装扮。

    它的技术重点(HTML +CSS)中,就是体现了分离的思想:HTML 是内容文档,其中,只是记录着内容,而 CSS 是样式文件,不同的样式配合着同样的 HTML 内容文档,将展示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是不是可以继续迁移,用到我的工具体系构建上呢?关键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启发着我去思考:我的工具系统里的 P 是什么,用什么来承载内容?有哪些“ABCD”的不同场景呢?这个答案很快就成型了,那就是:用文本管理内容

    选择文本的好处非常多,这里只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由度高。文本文件可以用多种编辑器进行编辑,不受某一种编辑器的限制(例如,用印象笔记形成的文档,就只能用印象笔记编辑,受制约很大),可以在不同平台上打开,可以被不同的渲染器表现成不同的结果,也可以和各种功能组合发挥巨大作用。

    这种自由组合,就形成了下面的常见场景:

    - 文本 + 项目化 = 一个项目的完整资料包;
    - 文本 + 目标设定 = 目标管理系统;
    - 文本 + 学习的资料 = 一个学习的专题;
    - 文本 + 成果链接 = 个人成果管理;
    - 文本 + 自我要求 = 个人原则体系;
    - 文本 + 给自己看 = 导出 PDF;
    - 文本 + 内容书写 = 优质的排版。
    - ……
    

    也就是说,当文本成为了那个独立的输入 P 之后,就可以根据场景 ABCD ……的不同,生成出完全不同的功能了。这也就应了那句话:你对生活有多认真,文本的功能就有多强大!

    4. 看展示:看看我的实际案例吧!

    自 2017 年 4 月份开始尝试至今,我已经完全跑通了上述的思路,也形成了不少实际范例,展示一些常见效果吧,请注意仔细查看图片上的内容,以获得更准确的认知。

    4.1 文本的基本存储和调用

    我的所有文本,都是用.md格式生成,统一存储在同步盘 iCloudDrive 上:

    我的 iCloud 云盘下管理“输出”的文件夹

    然后使用一款名为 MarkEditor 的工具调用。MarkEditor 不仅仅支持修改某一个文本文件,它还可以调用整个文件夹,形成目录树,这对于需要对某一个专题进行统筹管理的我来说,就变得非常重要。

    使用 MarkEditor 读取目录和文档的效果

    把这两张图合在一起看就能明白,我用 MarkEditor 直接调取了文件夹的内容进行编辑。

    由于我是直接操作的文本,所以,每一步变动都是即时保存的,而 MarkEditor 本身还提供了版本管理的功能,也就是说:无论是误操作,还是突然关机、系统重启,你的内容都不会丢失,即便丢了也可以被很方便地找回来。

    4.2 用文本来完成一个项目的推进

    「项目化任务推进方法论」是一种非常高级的任务推进方法。对比来看:没有方法支撑的人,在推进任务的时候,可能会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而采用高级方法的人,不仅能够把任务决策时的关键记录下来,还可以把过程、成果、产生的方法全部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料包。

    来看我前段时间带领大家一起做的:「20 小时突击战——重构你的时间管理系统」项目,我只用了文本生成的网站,就管理了 4 个微信群的所有运营。

    20 小时突击战项目的综合网站的简单截图

    你看下图,我的文件夹的结构,直接对应着网站上的结构。这个功能实现起来非常简单,因为 MarkEditor 支持一键生成网站。所以,我每个项目就只管推进就好了,MarkEditor 会把我的文档结构整理好,然后帮我生成一个汇聚资料的网站,项目相关人群都可以在一个地方找到所有资料了。

    你只管操作本地文件夹就好了,网站是自动生成的

    完成运营之后,还可以将整个活动过程一键导出成 PDF,这样,参与活动的用户就可以拿走全部的活动资料,这样有助于用户口碑的积累。

    看,导出了 150 页的 PDF 文件,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回看

    此外,你还可以看到我公开的其他项目站点,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资源站,以及我领读的所有图书的站点

    4.3 用文本来管理个人的目标体系

    你知道的,我的主业是搞目标管理的。我制定「年季月周日」目标已经有 11 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也把目标管理用文本的方式进行了整合,用同样的方式(MarkEditor)生成了我的目标管理系统站点,以下两张图,是我的月、周计划的示意图:

    这是月度目标的简单截图 这是周度计划的简单截图

    4.4 用文本来整合方法,形成知识专题

    我一直秉持着「原则 > 方法 > 实例」的原则,所以,我做过的事情一定会形成方法记录,用文本就可以管理这些方法,例如:

    这是用日事清管理全年目标的方法记录

    我很喜欢 wiki 类的模板,又有树状结构,页面内还有导航条。对于一个知识管理者来说,用 wiki 的方式生成知识专题实在是太爽了!来看看我的一个专题——模型库(http://tm.runwith.cc),在这里,你就可以找到我常用的关键模型。

    这是我的模型库的简单截图

    随着这些知识专题的积累,我的影响力就会持续生成。对了,如何搭建知识专题的方法我也整理成了一个知识专题,你可以移步去查看:http://kt.runwith.cc

    4.5 用文本构建我的学习系统

    和项目推进系统类似,我会把每一个学习主题当作一个项目,可以把自己所有的相关内容都汇聚在一起,直接输出。见下图范例:

    我在听课的过程,就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下方,方便查看 这是王烁的认知突破营的内容 这是李叫兽公众号里的所有内容

    由于整个基于文本,可以一键导出成 PDF,那么,对于一些很重要的资料,我可以直接使用家里的无线打印机直接打印出来看,例如:

    这是近期正火的梁宁产品课

    由于只是文本,所以,我们可以基于 Dropbox 的同步功能快速同步给团队中的成员,而我们在学习直播课的时候,也可以共同进行记录。我现在的学习小组的组成就是这样的:我负责理解和结构化,一个速录的小伙伴、一个负责校对的小伙伴,一个负责抓关键要点的小伙伴,我们在学习时,就可以一次性完成输入、理解、整合、架构的全过程,学习效率极高。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创新院人文思维的笔记过程

    4.6 用文本来管理我的所有文章

    说到这里就会想:为什么我没有在早些年掌握这个方法呢?我从 2002 年开始写博客,算算看到今天已经有 16 年之久了。没有特殊情况,我每天都会持续书写,整理一些想法和观点。但是,随着外部技术的变化,我的博客从 MSNSpace 到 Blogcn,从搜狐博客到新浪博客,从 WordPress 到 Jeykll ……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并没有对文章进行存档操作!去年写了一年公众号,所有文章的底稿都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复用可能很低。

    为了让积累的价值呈现出来,我现在还是用文本的方式重新梳理文章书写过程:我可以把文章写成文本,存在本地,然后本地文章可以一键生成网站(类似一个博客),也可以一键保存成微信公众号的排版样式,在公众号上发布,就拿本文的预告文来举例吧:

    用 MarkEditor 编辑的预告文章

    你看,它右侧的预览窗口,直接把我写的 Markdown 格式文件,转换成了微信公众号的排版,这样我就节省了排版时间。比如本文,如果我要排版,至少需要 25 分钟时间,可是,它就可以把这个时间彻底省出来!另外,还有一个小功能,就是最下面的配图,是用 MarkEditor 自动生成的,不需要再使用另外一款图片管理软件了,包括我的封面配图也是由 MarkEditor 自动生成的!

    再看一下本文,我就是在本地用 MarkEditor 写成文件:

    用 MarkEditor 编辑的本文文本内容

    我会将其发布成一个网站形态:

    本文在网站上的展示形态

    你看,因为网站上可以增加全新的样式,即便是同样的内容,它和在公众号里展示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那我就同时兼顾了两种用户的阅读体验;如果有错别字、遣词造句有问题、我的观点更新了,我也可以直接修改文章就好了,而不会受制于公众号发布后就只能修改三处的限制了;同时,我也不需要再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保存下来,留存了自己的关键文章了。

    这一切只需要操作一次:写好文本,然后一键发布即可。想想看,如果这样积累文章,5 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我说不好,但是我特别有动力想去到那一天。

    4.7 用文本形成一个个人品牌的站点

    随着你持续形成内容,不断整合打包形成成果、作品乃至产品,你的价值就会被不断被积累,而这个时候,你可能就需要一个展示个人品牌的站点了。

    易仁永澄作品集的首页

    你是不是觉得很复杂?来看看我的文本写了哪些内容?

    我的作品集的代码

    你看,只用了 Markdown 书写的内容(Markdown 从 0 基础到精通,总用时在 15 分钟以内),页面就会变得很好看,为什么不做做呢?

    5. 强价值:这样做的价值在哪里?

    展示了这么多内容,它真的有价值么?是不是只是我作为技术控的一种意淫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分析之后发现没有价值,那上述的一切都没有必要做了!

    所以,我们切换一个视角,将刚才「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转变成「自上而下」的方式:这样的操作有价值么?

    我们回到工具的根本目的上来看:基于文本的工具体系主要是为了助力我的「持续高效能成长」过程的,那我们就从「持续高效能成长」来验证吧。

    5.1 持续高效能个人成长的心理表征

    一个人之所以可以实现持续高效能的个人成长,首位要解决的是价值积累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价值更高效地积累?有个最小方案叫:

    擦亮你的透镜,持续优化假设
    

    我们都是带着一副眼镜看世界的,如果眼镜扭曲了,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很难正确,这副眼镜就是我们的假设(假设体系)。假设正确的时候,我们可以预判未来,集中资源有效投入;假设错误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像在和自己作对,做什么都是错的。所以,通过优化假设,可以帮助价值更好地积累、交换和变现。

    而如何能让假设更加准确呢?有 3 种方案:

    • 试错。预先构思好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然后去做,如果结果是自己想要的,就说明自己的假设是对的,反之,假设就是错的;
    • 学习。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教训,然后和自己的实际进行结合,快速更新优化自己的假设体系;
    • 思考。通过整合自己的实践、他人的经验,并通过预判来快速形成假设。然后再结合第一种方案进行高效试错。

    无论哪种方案,在落地的时候,都有一个最小方法:设定目标、执行并调整、反思优化。根据这个逻辑,形成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心理表征图:

    5.2 个人成长操作系统的构成

    只有初生牛犊才会靠蛮力,稍微有点经验的人都明白要用方法、套路、体系来四两拨千斤。正所谓做事靠系统,不是靠感觉,那么,一套用于保证持续高效能的成长体系——个人成长操作系统(PGOS,Personal Growth Operating System)就显得格外重要。也就是说,我其实是这样实现成长的:

    我 ——> PGOS ——> 持续高效能成长
    

    那这个 PGOS 都包括什么呢?在我的『做自己的 CEO ——个人成长操作系统构建综合课程』中,我对 PGOS 的构建是这样规定的:

    • 顶层:认知系统
      • 对世界、人生、价值的自洽认知;
      • 对自己和外部的假设体系;
      • 对价值和价值变化的理解和认知;
    • 中间层:能力系统
      • 解释和决策系统:用来准确客观地分析、判断,并选择符合价值需求的行动;
      • 目标管理系统:针对不同时长(年月周日等)、不同复杂度的任务进行目标规划;
      • 知识创造系统:为了创造出更符合价值的结果,管理信息输入和知识萃取、整合、创造过程;
      • 成果管理系统:成果是能力的直接反映,所以,必须对目标推进中、达成后的成果进行管理;
      • 情绪和问题管理系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自我反馈系统,通过情绪状态了解问题,并通过反思实现自我优化;
      • 任务/行动管理系统:那些已经规划好的任务,如何落地推进、如何和他人协同、如何持续提高绩效,是由该系统负责。
    • 支持层:工具系统
      • 根据能力的需求,选择最优工具组合

    工具是用来支撑能力系统实现功能的,只有实现了功能的工具才是好工具。那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功能我们能否实现?

    1. 认知体系:我可以用文本写下来,持续记录。结论:支持。
    2. 解释和决策系统:我可以用文本记录我解释和决策的依据。结论:支持。
    3. 目标管理系统:上文已经展示。结论:支持。
    4. 成果管理系统:上文已经展示。结论:支持。
    5. 情绪和问题管理:我采用自我对话的方式进行疏导,并且调用一些资料库(情绪清单)进行调适,而我的问题也用文本进行整理记录。结论:支持。
    6. 任务/行动管理系统:目前,这个部分不支持,需要有单独的任务推进工具,但是,任务推进之后的日志(时间开销记录)也可以用文本管理。
    

    看,说到这里我们已经论证完成:文本可以支持 PGOS 的能力系统、认知系统,自然可以驱动整个 PGOS,来帮助自己实现持续高效能成长。

    5.3 基于文本的工具系统优势总结

    看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是否感受到这种 P + ABCD 分离模式的优势呢?我来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 4 点:

    • 高自由度:文本是用通用的 md 格式生成,任何编辑器均可编辑;
    • 高安全性:对文本进行多重备份,数据(这都是财富啊)安全有保障;
    • 高灵活性:通过第三方渲染器,可以将同一份文本渲染出不同的效果;
    • 极低成本:只用一个编辑器就可以完成文件夹管理,同时支持各种导出操作,一键完成还可以节省时间。

    至此,我彻底解决了成果输出、自我规划、情绪调整、问题反思、信息输入的各类问题,而方案只用了一个!

    这恰好符合了作为一个目标管理从业者的基本原则:如果只做一件事,做什么?也解答了高效能成长的关键问题:少就是多,如何抓住整个系统的核心带动系统快速发展?它还可以让我们真正实现「持续成长」,因为:它在持续输出成果,你可以给自己充分的激励,让内部动机发挥力量,驱动自己前行。

    我想,这种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吧,因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论证,它都全面支持了!

    6. 一起来:光说不练假把式,让我们一起做点啥吧?

    我已经做了一个初步教程:跟永澄老师学做知识专题,网站地址为 http://kt.runwith.cc,网站截图如下:

    如果你按照第四部分「易仁永澄推荐方案」做下来,就可以学会如何构建知识专题的技术了,所以,不要只是看看,快来动手做做吧,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掌握一项可以终身受益的技能不是很好么?

    另外,我想做这样一件事:将掌握这个技术的伙伴汇聚起来!主要思路如下:

    • 请通过网站自行学习构建知识专题的方法(如果需要指导,请在网站上联系指导教练);
    • 学习完成后,可以通过表单申请,加入我的知识创造者 QQ 群;
    • 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共同学习、输出自己的价值成果,并且用自己真实的成长营造同侪环境,促进全员共同成长提升。

    对了,你看,我的这个站点并没有彻底完成,我也希望同在一个 QQ 群的伙伴,我们可以一起共建,来让这个站点变得丰满!所有参与共建的伙伴,我都会将你的名字记录到网站贡献者名单。

    所以,如果你已经学会了这个技术,请填写表单:http://upwithme.mikecrm.com/nJqC7yq,我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对你进行审核,如果通过审核,你会收到一封邮件加入我们!我在群里等你,你快来哈!

    最后,我想祝福你一句话:

    用最小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提升,是持续高效能成长的不二法门!祝你在文本工具的加持下,迸发出巨大的成长力量!
    

    附.

    我的日更风格和模式已经彻底改变了,接下来,我会按照每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更新,通常模式是:

    • 周二发布话题预告,并提出问题思考;
    • 周三发布主题文章;
    • 周四发布问题收集贴;
    • 周五进行答疑解惑;
    • 周六、周日休息;
    • 周一发布上周优秀读者名单。

    伙伴们,希望我们能够共建永澄老师公众号,实现我们的 Slogan:慢慢来,持续做,在一起,一辈子!

    本文除了在公众号上阅读外,你也可以前往:https://a.runwith.cc/post/180320-integrationsystemview查看,阅读效果更好。

    我也为那些期待打印文章,有纸质阅读习惯的伙伴准备了 PDF 版本,请在公众号后台输入关键字:180322,可以获得本文 PDF 版本,这个版本也是用 MarkEditor 一键导出的。

    最后,向你道个歉,让你等了一个多月了~ 我回来了,带着更有意思的玩法回来了,回来,我就不想走了~ 让我们一起成长吧!


    ChangeLog


    1. “价值变化”请具体请参考:《价值思维》http://tm.runwith.cc/read/si-wei-fang-shi/value

    2. “系统思维”请具体参考:《系统思维》http://tm.runwith.cc/read/si-wei-fang-shi/syste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xuxiaoyu4:文字是信息传承的载体,文本则是电子信息传递的最佳方式。老师写的全是干货啊。

      本文标题:永澄:基于“文本”的工具系统构建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go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