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说到“定静安虑得”后,内心空灵,才可以开始调呼吸,调的虽然是口鼻的呼吸,其实不过是借助这个感觉,目的是为了调节内息,最后引动胎息,这个过程被称为“调息”。
“定静安虑得”是《大学》开始提倡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管任何宗教或者流派,都得到养分和元气。
最近几十年,佛学界的一些知识分子总爱说,从宋儒开始,偷学到佛家的坐禅和修定,然后才丰富了儒学的基因库,特别是到了明朝的王阳明,更加是如此这般那般。
这是很沉痛的一件事情,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被遗忘到什么地步了。
1,息既调矣,又须凝神。凝神者,寂然不动,内照形躯也。
刚开始调节呼吸,会因为关注它,反而使它有些不自然,或者急促,或者起伏,就像一个害羞的大姑娘,没人注意也就算了,一旦有人打量,就各种不自在。
这个时候,最好开始下一个步骤:凝神。关于凝神的方法,我此前讲过好多次,简而言之就是把注意力搁在身体的某个关窍、部位上,甚至体外虚无之处。
丹经里头经常可以看到“虚无”这个词,这种特定意义不是文艺的,也不是哲学的,而是指把注意力寄托到到一个空间的范畴,而不是某个穴位或者身体部位。这个空间不要去特定划一个清晰的边界,就是有那么一片地方就成了。
至于说,把注意力是放在身体的某个关窍、部位,还是虚无之处,看每个人自己的习惯。哪一种能够迅速安静下来,哪一种就比较适合自己。每个人的先天条件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修行路径,也是不会完全一致的。
针对一般初学者,丹道家比较提倡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下丹田,也就说我之前说的肚脐眼下面一拳之处,佛家可能更提倡在鼻尖上。其实有很多种,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搁在每个地方,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这还是起步阶段,我暂时不表了。而且这也是我的得意绝学,因为关于搁在各处到底有什么好和不好,其他书里一概没有。
然后就万事不想,就让呼吸随着注意力安放在那里,过了一会儿,呼吸的不自在就会慢慢消逝,渐渐的陶然醉心于一种新的空灵境界,全身自然放松。全身自然放松之后,此前讲过元神被激活。
还不只是这个,其实是体内被封印的先天能量也在这种松懈的状态下,有机会从各处深井涌动而出。然后,有的人会这里那里窜出来暖气,有的人会这里那里下意识的抽动。藏密管这种能量叫做“黑蛇”,高级点的,叫做“拙火”。
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心态要保持平和,有点成绩了,但是也没什么了不起,让它发生好了。
当修行气脉到了身体出现这种现象,千万不要害怕,以为“走火入魔”——你不够格呢,也不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就用“观”的办法对待它,冷眼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就好了。Let it be, come and go.
如果,调息、凝神,身体没反应,只是各种舒服,怎么说呢,力道不够,先天的业障和能量都没有被激活。但是也挺好的,只要坚持这种修习,脸色会越来越好看,甚至发出光泽。
至于那些身体有各种剧烈反应的,反而脸色也许不好,这都是好现象,不要被吓退了道心。
2,但此凝神、调息,却非两橛功夫。调息则神归,神归则觉照,觉照则气生,气生则静摄于内。
这句话就是我上面一大段话的意思。字面意思就是说,通过调整呼吸,引导内息,内息被引动和平稳后,元神就有了觉知,然后就可以亲自感知、管理和温养身体,先天能量就被激活了,这种能量不要浪费,要通过“静”——观的办法,来“摄于内”。
3,金鼎日充,元黄交媾,真气冲心,引至尾闾,一撞三关,牛女路开,银河可挽。
然后丹田里头的能量慢慢茁壮起来,元气和元神彼此交流涵养,等到能量强到一定程度,慢慢把它用注意力引导到尾椎骨那一片儿。
然后沿着督脉往上,把重要的拦路虎——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撞开,任督脉就基本可能打通了,就如牛郎和织女一般被长期阻绝的——人体中的阴和阳,从此就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可以互通有无,相互融合。
丹道学中的阴和阳,指的是人体自身的阴阳,很多修行界的臭流氓会提供其他思路。我一直以为,没有中国妇女真会傻到不懂这事儿,尤其是已婚妇女,为了推卸伦理责任,而把自己的行为,推卸到修行,甚至宗教上,还有一些看野战的傻子,要去费劲巴拉的解释,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4,然而养己之道,却甚多矣。养己包调息,包凝神,包聚气,包冲关,而更包筑基炼己之事。
这几件事情,我之前的文章都大略也讲过。这一章的名称就叫做“后天集解”,是个概述,以后几十章也会一再提及。其实,初学者,学好这一章也够用了。
5,上阳云:“宝精裕气,养己也。对境忘情,炼己也。”养己为炼己之内助,炼己除养己之外缘。炼己而不养己,则丹基难成。养己而不炼己,则汞性难固。合而言之,养己与炼己,皆一道也。
保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养己。调息凝神,就是炼己。养是打物理基础,炼是化学升华。如果直接升华,底子太薄,升不出花样来。光打底子不升华,最多可以做到量变导致质变,但是做不到跃变。一码事儿,分两头说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