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条原文: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论语·阳货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不移”,薛侃理解为“不可移”,王阳明纠正为“不肯移”。
有这样一种解释说,最智慧的人坚守真理,不肯妥协而改变自己,最愚蠢的人不愿学习,也不肯改变自己。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首先,孔子非常强调仁与知,但最重视的是学,学是真正可以下功夫的地方,通过学完善改变自己,以实现仁和知。他表扬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时,就说“有颜回者可谓好学者也”。
而且仁和知甚至都不是目标的终结,即使具备仁与知的品质,仍然不能停止学习,他在谈论“六言六蔽”时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可见,学是一辈子的事情,学无止境,好学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最智慧的人也不应该放弃学习,也不应该拒绝改变。
虽然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但他同时还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连孔子都不是生而知之者,那么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学而知之仍然是一个终生的命题,生而知之者寥落晨星。
学,当然需要自主性。所以,王阳明说不是可不可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
其次,仁和知是不一样的。那种认为上知者已经不需要改变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比如孔安国注《论语》时说:“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这是将知伦理化,仁是道德的范畴,知是认知的范畴,不可混为一谈。
知者不一定是仁者。燕国内乱,齐宣王乘机出兵占领了燕国,孟子劝他帮燕国找好王位继承人,就把齐国军队撤出来,齐王不听,后被诸侯联军赶出了燕国,齐宣王反省说:“吾甚惭于孟子。”这时有一个大臣出来说话了,意思是说,周公派自己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去监督武庚,结果他们沆瀣一气反叛周朝。如果周公事先不知道管蔡会不忠,那是周公不知人;如果周公事先知道管蔡会叛乱,那就其心可诛,就是不仁。周公要么不知,要么不仁,难逃其一。周公都会犯错误,大王你出点差错,又算什么呢?
你看,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用在邪路上去了,这是很可恶的。所以,孟子说读书人“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弄明白了知,愚是它的反面,自然就不言自明了。知者,自以为是,认为自己都是对的,所以不愿意作出改变;愚者,认识不到自己的无知,不愿意学习,改过迁善。
其实,孔子这句话的原意应该是指结果“不移”,即上智下愚者都很难作出改变,王阳明把它转化成了原因“不肯移”。王阳明为什么说“不肯移”呢?因为在王阳明看来,人要迁善,始终是自己内心的问题,只要立志从善,时时勤拂拭,人皆可以为尧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