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时遇到的一个普通的问题
今天按计划是要继续东尼博赞大神的《思维导图》系列的,刚迈入《思维导图:获取精神力量的10种方法》这本。后来印证了常听的那句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读了一半,心里犯嘀咕:这书讲的是个毛啊。
不应该是思维导图的从书吗?难道不应该讲与思维导图相关的内容吗?东尼博赞大师难道不知道吗?假如说前几本讲述大脑、讲创造力,我到还没有特别的意见,毕竟思维导图还是需要在生理结构、理论基础上引申到大脑、创造思维的。
但这精神力量和思维导图有什么明显的、比较强的关系呢?我读了一半也没发现东尼博赞大师在书中提到思维导图和精神力量的关联。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几乎每个读书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千辛万苦找到一本书,万分欢喜的打开来读,读到一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讲的是个啥?
2、常见的解决办法(我们可能都在用)
第一,直接放弃,再也不读了。如果你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书的话,通常这个时候就不会再读了,因为已经不感兴趣了,都读了一半了却没有发现一点与你的兴趣相关的地方,这个时候兴趣已经无法作为支撑你继续阅读的最大动力了,而其他动力发挥不了作用的 话,基本就只剩下放弃,不再读了。
第二,快速浏览后文,有价值就继续,无价值就不读了。这一步的读者其实应该占比最大,这本书再不懂,好歹也读到一半了,起码把后文了解个大概,获取一些知识点、内容干货(标题、关键词、段首段尾等),好歹以后也能对外说,我读过这本书啊。
第三,暂且放下不看,过阵子重新读。能够坚持重读一本书是需要很优秀的读书品性的(个人见解)。一方面,说明这本书质量很高,价值丰富,一次挖掘不了、吸收不了,必须读第二次以上。另一方面,这本书难度较大,受限于个人能力,短期内无法克服,等各方面条件具备后再来读。
肯定还有其他的办法,但可能属于正态分布的两端,占比不超过10%,在此不再赘述。
3、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新东方创始人王强曾说:人生短暂,财力再多也是有限,你只能选择做最重要、你最喜欢的事情。说到阅读,书籍那么多,在他看来80%是垃圾,那你只能选择,只能放弃。所以,王强坚决不读畅销书,如果五年后还在谈论它,他才会再读。
现在回到文章最开头提到的《思维导图:获取精神力量的10种方法》这本书。2005年出版,而且被视作东尼博赞大师的思维导图经典系列。所以我还是选择坚持读下去,
但如果和原来的读书方式一样,肯定仍然无法实现有效阅读。所以转换一下思维,以两条主线并行,同时开读。
第一条思路:以思维导图为中心,去寻找书中所有与思维导图相关的章节、段落、标题等等。
第二条思路:撇开思维导图,关注全书除了思维导图以外的,最闪亮、最有价值的一个知识点。
思维导图:获取精神力量的10种方法4、重新审视之后一些价值点
照着这两条思路操作,的确发现了一些在最开始没发现的信息和知识点。
第一,精神智能。精神智能始于个人智能(你对自身的认识、评价与理解)的发展,通过发展社交智能(对其他人的认识、评价与理解),最后达到对所有生命形式和宇宙本身的评价与理解。
这个定义基本是马斯洛五层需求模型里面第五层:自我实现需求。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个体创造力会自由奔涌(终于与创造力相关了),继而才会激发关联、想象(这两个是思维导图原理的基本要素)。
第二,仪式感。仪式通常收到时间与地点限制,是一种经过设计后的特定的甚至略带神圣的环境,并在期间举行有意义的电离。
常见的就是婚礼、庆祝、节日、礼拜、敬佛等等。它的作用超出个人范畴,而将我们与过去未来、甚至更广阔的时空联系起来。
仪式感这个词语常见于时间管理领域,其实简单来说,仪式感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上的礼仪。这种自我暗示就是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将仪式前后的状态分开。
一旦完成了充满仪式感的动作,内心便会出现提示。这种提示,能让自我发生变化。将自己的反应能力、思考能力、专注能力提升到一个“绝对”的状态(精神智能)。
我是爱读书的高博士,感谢你阅读我的文章往期人气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