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当时我正在哈尔滨上学,我们寝室的老八、和我一起搭伙吃饭的张一曲有一天从书店带回了一本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语堂的《中国人》,我立即就被吸引住了。后来,只要有新的版本问世,我都要购买一本,至今,《中国人》我已经读了三遍,目前正在读第四遍。我为什么这么喜欢林语堂的《中国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惊叹于轻松流畅的文笔。《中国人》一书,是林语堂1934年用英文写就,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名作,1988年由郝志东、沈益洪两人翻译,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出版。《中国人》行文流畅到什么程度?试看下面这几段:
在谈到历史上的中国的时候,林语堂写道:“可见,中国在当今世界上是最使人感到神秘而惊愕不已的国家,而且这还不只是由于中华民族的古老及其地域的广阔。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有着持续文化传统的最古老的国家;她的人口也居世界之首;她一度是雄视全球的强大帝国,一个引人瞩目的征服者;她为世界贡献了自己某些最重要的发明;她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哲学和生活的智慧;她在艺术领域中展翅飞翔之时,其他国家还在刚刚学着拍打自己的翅膀”。读到这样的文字,除了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外,就是惊叹于林语堂先生的文笔了。
在谈到中国人的地域特点的时候,林语堂先生写到:“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以及江浙一带的人相比更为保守,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的种族活力。他们是河南拳匪、山东大盗以及篡位的窃国大盗。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不管作者的观点如何,能够遇到这样的文笔以及叙述事情的方式,就已经让我感到很惊讶了。
在谈到人生的归宿时,林语堂写道:“我喜欢春天,可它过于稚嫩;我喜欢夏天,可它过于骄矜。因尔我最喜欢秋天,喜欢它金黄的树叶、圆润的格调和斑斓的色彩。它带着感伤,也带着死亡的预兆。秋天的金碧辉煌所展示的不是春天的单纯,也不是夏天的伟力,而是接近高迈之年的老成和良知——明白人生有限因而知足。这种“生也有涯”的感知与精深博大的经验变幻出多种色彩的调和:绿色代表生命和力量,橘黄代表金玉的内容,紫色代表屈从与死亡。月光铺洒其上,秋天便浮现出沉思而苍白的神情;而当夕阳用绚丽的余晖抚摸她面容的时候,她仍然能够呈现出愉悦的欢笑。初秋时分,凉风瑟瑟,摇落枝叉间片片颤动着的树叶,树叶欢快地舞动着飘向大地。你真不知道这种落叶的歌吟是欣喜的欢畅还是离别的泪歌,因为它是新秋精神的歌吟:镇定、智慧、成熟。这种歌吟用微笑面对感伤的景象,赞许那种亢奋、敏锐而冷静的神情”。每到秋天,漫步于林荫之下,我都会想起这段文字,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描写秋天最流畅、最精准、最优雅、最生动的文字。相信在此之前,林先生一定精读过罗素的文章,与罗素相比,他文笔的优雅与流畅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是惊叹于文笔的幽默。在《中国人》一书中,我除了感叹作者流畅的文笔以外,真次就是感叹作者的幽默了。幽默,源自英文“Humor”,由林语堂将其译为中文,形容有趣和可笑而意味深长。 在《中国人的性格》一章,林语堂将“幽默滑稽”作为中国人的一个显著的性格特征。他写道:“幽默是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才能与理智横溢到足以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就会盛开,因为所谓幽默只是才能对自我进行的鞭挞而已。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人类一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渺小、愚蠢与矛盾,就会有幽默者产生”。
在谈到中国南方人的时候,林语堂写道:“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的头上之前就会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在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绘画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眼前会浮现出一个唱越剧的奶油小生的形象,并且总是忍俊不禁。
在谈到儒家和道家的区别的时候,林语堂写道:“一个当代儒者要饮用城市批准出售、经过消毒的甲级牛奶,道学家则以农民的方式直接从奶农的奶桶中取用鲜牛奶。因为老子可能对城市的销售执照、消毒措施,以及所谓的甲级表示怀疑。这样的牛奶可能已经失去了自然的乳香,而掺进了城市议员们的分类账目和银行存折的味道”。
在《人生的艺术》一章里,在谈到人生的乐趣时林语堂写道:“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生活是艰辛的,政治是肮脏的,商业是卑鄙的。因而,通过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去判断一个人,通常是不公平的。我发现我们有不少政治上的恶棍在其他方面却是十分可爱的人,许许多多无能而又夸夸其谈的大学校长在家里却是绝顶的好人。同理,我认为玩耍时的中国人要比干正经事时的中国人可爱得多”。
三是欣赏作者的观点。初读《中国人》时,我认为自已对中国和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因此读了很多关于中国宏观问题的书籍。其主要目的,是关心中国的发展和前途,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这些书籍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则是林语堂的《中国人》,我最欣赏的是它的字里行间所闪耀出的人文主义的光芒。从林语堂的身上,我开始学会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
在谈到中国人的宗教时,林语堂写道:“在内心里,每个中国人都想当流浪汉,过流浪生活。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依托,在儒教控制下的生活必将是无法忍受的。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儒教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中国人在成功时是儒家,而失败时则变成道家的原因。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你能说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吗?
第十章《中日战争之我见》,是作者在后来的版本中加进去的,是我1982年读完《论持久战》之后,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中日战争的最重要的文章。在《为什么日本必败》一节里,林语堂先生写到:“无论哪一方,只要具备较为持久的力量,他就会胜利。日本表面上占领的地方越多,它付出的代价,它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损失也就越大。假如中国碰到了最糟糕的局面,即日本占领了整个中国,仅仅是维持这种占领,日本也会把自己置于死地。因为日本要设法补充并保持全部占领区的100多万军队,在一个敌对的大陆上面对四万万敌视他们的人民,进行它只能进行的防御战。这个观点当然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上的——中国的继续抵抗、团结和高涨的士气;日本无力巩固其胜利,无力继续搜刮中国的资源,以及财政的枯竭——但这些假设都是建立在铁的客观事实之上的。这就是日本为什么必败的原因”。
在谈到八路军的抗战情形时,他写道:“八路军在农民中组织的完整的侦察系统,使汉奸们不可能渗透到农村来;游击活动频仍于北平、济南、天津和上海的市郊乃至城下,中国的游击队在日本守护的铁路上跨来跨去;一批批的满洲国军队以及驻扎在不同城市、由日本人武装起来的中国和平保卫团开了小差。铁道时常被扒掉,日本军火被截,日本人的前卫部队被一批批地消灭掉。中国的游击队穿上了被俘日军的服装,他们三分之一的军火要从日本手上夺得。在这种情形下,河北、山东、山西的日本人从来不敢冒险出城,除非是在大白天,两三百人一起出动。在石家庄这个京汉线和石太线的重要枢纽,日本占领已达一年半之久,现在他们不得不在夜间退到只占三分之一的城市地盘固守,而云集在郊区的游击队则夜袭进城,获得他们的粮食供应,与被占领区三分之二的老百姓亲热一晚,然后在黎明时分悄然而逝”。
在谈到中国人对日作战的抵抗动力时,林语堂写道:“自从上帝创造人类以来,没有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曾经像日本对中国那样以如此之大的规模,向一个邻国的人民无例外地置于一个更凶残、更傲慢、更冷酷、更下流、道德更败坏的统治之下。历史上没有一个征服者能比日本人更证明自己不适于统治别人。如果最起码的常识可以告诉人们:统治意味着要给予被征服人民以最低程度的安全感和基本生活条件,那么,日本人连这点常识都没有。一个小烟纸店的老板,他生活中的唯一兴趣是做点买卖维持生活,可能并不在乎外族的统治,但是即使这样一个店主也不愿意亲眼看到自己的妻子、姐妹、母亲或女儿遭受强奸。日本人拒绝承认日本是中国反日运动的教父,拒绝承认中国人都有权利憎恨所有那些日本对华政策所主张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日本人缺乏敏锐的辨别力呢,还是缺乏幽默感。日本人不能或者不愿意承认中国人非常英勇地保卫上海是因为每个中国士兵都憎恨日本人;在日本人中流传着的故事是:中国士兵即使在敌人的飞机、坦克、大炮的攻击之下也不临阵脱逃,仅仅是因为蒋介石在他们背后安置了督战队,如果他们企图退却,就要遭到蒋的机枪扫射。真正的原因——尽管这些解释也许有些悲伤——是中国士兵们的背后都站着他们被蹂躏过的姐妹们、母亲们、妻子们和被杀害的婴儿们的幽灵,是这个在激励着他们去继续战斗”。
我很幸运,在我20出头的年龄能够遇到《中国人》这本书,它流畅优雅的文笔、幽默的叙述、人文主义的分析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论到读书方法时,培根曾经指出:“有的知识只需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中的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到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对我而言,林语堂的《中国人》就是值得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的少数好书之一。
赛珍珠在《中国人》的序言中写道:“一本有关中国、与中国的名字相称的书,不应该有上述这些毛病。他应该是坦诚相见,不自惭形秽的,因为中国人向来就是一个骄傲的民族,它具有坦率与自豪的资本。对于中国的理解应该是具有智慧和洞察力的理解,因为中国人在理解人类本质时就胜其他所有民族一筹,是聪明而富有洞察力的。对中国的阐述应该是富有幽默感的,因为幽默是中国人本性的一部分。深沉、圆熟、友好的幽默,基于对生活的悲剧性的认识与认可之上。对中国的阐述,语言应该是流畅的、精确的、优美的,因为中国人向来高度评价精确与优雅之美。只有中国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一部著作。我已经开始怀疑中国是否有这样的人物存在。似乎还未曾看到一个用英语写作的现代中国人,他既不能脱离自己的人民到格格不入的地步,又不能不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求正确地理解这个国家的含义,过去的以及现在的含义”。
“然而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中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的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如今,距离林语堂《中国人》的出版已经过去了80多年,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与当年的中国人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这本书的很多观点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它流畅的文笔、幽默的叙述、人性主义的光辉都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如果你关心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就请你打开林语堂的《中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