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护士站散文乡土故事
当我从城市回到农村以后……

当我从城市回到农村以后……

作者: 素依是一只夜行的猫 | 来源:发表于2017-11-06 15:13 被阅读1676次

    一:回归

    那年冬天,国家号召人才下乡,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我积极报名,离开城市的大医院,来到了我的家乡,北方某农村卫生院。

    中国大地上的故事是无穷无尽的。中国有八亿农民。农民的生活固定而丰富。因为生活稳定,略显枯燥,一生大多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左不过是延续着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和传统过日子.

    村庄,小院,田地,孩童,老人。。组成了一副副神奇的画卷。。

    现代社会,欲望和这平凡的日子产生交集。农民的生活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欢喜?悲伤?哭笑不得?啼笑皆非?

    我以自己的视角,观察现代农村人的心里变化。医院是生死场,面对生命的降生和截止,人的本性会发挥到极致。

    中国最底层。基层中的基层。这里是农民生长生活和老去的地方,有着最朴实的人格和最诚实的信仰。当然,紧紧围绕他们的,还有那穷其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贫穷。街道窄小,最繁华的集市热闹的时候会充斥大量尘土,随着风飞扬起来。农民的衣衫和脸庞始终被一层土地的颜色和味道包围着,浸入身体,身体和灵魂都被尘土覆盖,挥之不去。

    街道尽头,便是我生长的村子。村子紧挨大街,就是我的家,一间窄小的门面房,是祖辈留下来的房产。门面房里的售卖物品换了一种又一种。人也从我祖母,爷爷,一直传到我的父辈。当然,村子里还有一所院子,是我每日居住的地方,父亲母亲花掉半生积蓄盖了一所大房子。宽阔的小院子,大约300平的居住空间。生活还算条悠闲自得。每日骑单车上班,不过半里左右的路程。卫生院坐落在乡里十字路口西侧,建国以后兴建,不过几十年的历史。门面不算恢弘,与邮政,农行,乡政府等相比,显得寒酸而破落。刚刚报道的时候,全院开大会向大家介绍我们这一批年轻的成员。会议室坐了几十人。第一排第二排坐着十几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也已经六十岁。全部是医院返聘过来支撑医院的顶梁柱。我们这些年轻的脸庞站起来一一自我介绍。自我介绍谦虚而谨慎,一定努力工作,虚心向前辈学习之类。卫生院各个方面条件都比较差,交通不便,设备不齐全,药品稀少。人们贫穷,就医意识淡薄。觉得死亡是无法抵挡的事情,有着不可更改的倔强与无奈。

    刚刚进入工作,有着极大的不适应,几年的护理临床经验所得几乎没有太大的用场。卫生院没有大型的医疗机器,几乎所有治疗与护理措施都接近原始。设备添增,培训,都极其缓慢。更不要说新业务的开展与更新,几乎没有。工作就像庭院里悠闲踱步的猫,悠然而自得。一个月的工作下来,习惯了以前的医院紧张而快节奏超负荷工作的我,竟然有了一种“山高皇帝远”的心态。

    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与大城市截然不同的一群人民。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突然的还乡,让我竟然不适应起来。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外出求学的学子的情形,青年时期离家求学,学习更丰富的知识,去见更大的世面。学成以后,不再还乡。是不想还乡?还是不能还乡?也许,是因为这里贫穷,因为这里落后。这里,除了土地和农民,什么也没有。没有繁华,没有霓虹灯,没有不夜城,没有夜夜笙歌。只有一个集市,和那群不管刮风下雨都会在街头售卖水果,瓜子,蔬菜的小商贩,脸上永远是是被贫苦的岁月抚摸的只剩下深深的皱纹和没有灵魂的眼睛;没有霓虹灯,只有每日很晚才会亮起来的昏黄路灯,乡里为了省钱,半夜里会自动熄灭;没有不夜城,只有安静的漆黑深夜伴着零星的鸡鸣狗吠,从这个村子传到那个村子,中间相隔二三里;没有快节奏,只有老爷爷老奶奶搬着小板凳,坐在村口,眯着眼睛,每日每日,看树上生长的的柿子渐渐变的橙黄。

    二:温暖

    工作数月,内心沉淀。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我竟然不可自拔的再次爱上了这里。爱上了那满身尘土的灰黄脸庞。爱上了那三月洁净的微风。爱上了那农用三轮车突突的开进地里,收割,播种,施肥,喷洒农药,浇水,收割。一切都那么的有序,那么的应景,没有错乱,没有噪杂,孩子的童年在这里,是自由而快乐的。没有繁重的学习,没有神童的压力。只有屐着奶奶做的布鞋在天地间飞快的奔跑,嬉戏打闹。笑声爽朗,毫无杂质。那感觉,比看一百场美好的电影要心旷神怡。

    音乐,在这里,显得聒噪。任何多余的声音在这里都会显得突兀。这里每日,都会有美好的音乐。早晨,鸟鸣和风会喊你起床。

    家乡的风,也与别处的不同。

    温柔,细腻,伴着风入睡,听着风醒来。鸟儿在晨间歌唱,微风习习,吹的树叶沙沙响。睁开眼睛,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树叶散发出青翠的味道,夏日蔷薇盛放。小白菜在秋天茁壮的生长。独一无二的香气。

    那年冬天。我在家乡惬意的工作,书写着清新的故事。感受着温暖的人间。

    家乡的人们总是会使人觉得内心安宁。质朴和善良存于他们的本性之中。不曾更改,不会抹去。

    傍晚,空气闷热,在值班室点上几根蚊香,便出去坐在院子里的花园上乘凉。抬头看天上的云彩变化多段。院子里的孩子在踢球,发出阵阵笑声。

    就这样,天渐渐黑了。

    又是一个略显得无聊的深夜。值班中。病人和家属陆续进入睡眠、一楼急诊处值班中。在值班室看书,写字。如果说这个时候您说,工作期间,做点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把,那我告诉你,日复一日的工作,一夜又一夜的值班,没有病人的时候,亦不可能时时都做着与工作相关的事情,而且,农村的夜晚,一般特别安静,病人和家属都不会轻易打扰你。

    下着淅淅沥沥小雨的夜晚。更加不会有人来看病了。

    病区很安静,但是第二天早上,护士站的桌子上总会堆些饼干,西瓜,酸奶,香蕉等物。都是病人与家属悄悄放在护士站的,数量不多,却是每日都会出现的温暖。没有来得及吃早餐的同事,便抓起来狼吞虎咽。

    一度很困惑,为什么在城市里住了那么久,与当时的邻居相处几月甚至一年。却总是冷淡以待。记得有次在租住的房子里,将做好的糕点满心欢喜的送与邻居,敲开了两家的门。一家直接拒绝,另一家倒是接受,第二天我却在楼下垃圾堆旁看到了完整的蛋糕。也许是人家害怕我没安好心或者有传染病吧。而在农村,几乎没有人计较太多。质朴,诚实,善良,好像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品质。

    所以,在大城市的那几年,总是觉得心里很冷。更不要说那自然而然的亲切感。而在这里,好像所有人都没有戒备的心里。对于这些食物。我总是欣然接受,所有人都欣然接受。

    三:生活

    早上6点,手机里准时播放肖邦的钢琴曲。睁开眼睛,米黄色的窗帘透进来柔和的光。书籍杂乱的堆放在床边书桌,一大堆药品说明书散乱的堆放着。护理核心制度堆放在枕边。伸手去拿杯子,碰触到鼠标,电脑屏幕亮起来,有些晃眼。坐起来,吃一粒维生素E软胶囊,喝下半杯冷水。倒一粒维生素C,放入口中含着。关上电脑。站起身来。拉开窗帘。初秋的早晨有些凉,空气里的冰冷可以轻易的钻进皮肤。寒邪入侵,容易感冒的季节。

    穿上舒服的运动衣,打开卧室门,在客厅里倒一杯热水冲速溶咖啡。玻璃门开的时候会“吱呀”一声,底下螺丝松动,一直没有更换。

    爷爷蹲在地上为盆栽的植物培土,鸟笼子搁在脚边,画眉在里面欢乐的跳着。

    空气清新,微风习习。不错的天气。

    在院子里的水龙头下接着清凉的深井水洗漱,几个村子合力钻打的一眼深井,钻探深度为地下20米-----300米之间。用深井泵提水,可长时常年供水。水质细腻,这里的水没有杂质,即使烧开以后也没有水锈。。扑在面上,细腻清凉。

    刷牙的时候坐在小凳子上,看开放的大朵芍药迷蒙了我的眼睛。镜中的女子脸色暗黄,没有生机。

    镜中的脸因为长期熬夜,黑眼圈明显,脸色暗黄,没有生气。化妆是每日必做的事。往脸上轻拍化妆水,乳液,保湿面霜。涂上薄薄的粉底改善肤色,亮白的粉饼,用粉扑均匀的抹在脸上,腮红让整个脸庞充满生机,黑色的眼线,可以让眼睛看起来充满生气,棕色眉粉,与头发相似的颜色,自然亲和。整个妆容,淡淡的就好。定妆。用宽齿梳子梳理已经及腰的长发,头发干燥,要梳理通顺颇为吃力,喷一点精油在手心,抹在头发上,扎起马尾,干练清爽的样子,生机勃勃。用时十五分钟。快速而有序,是每天都会做的事情。

    这样,进入病房的时候,患者会看到一个清爽干练的护士,而非暗沉忧郁。尽管那副面容,是在一层虚伪的面具掩盖之下。但有时候,人们情愿看到虚假的美好,而非丑陋的真相。

    七点十分,换上粉色连衣裙,高跟鞋。镜中的女子干净美好。脸上看不出疲倦,眼睛却无光泽,失落而困倦。

    偶尔清晨起的迟一些,来不及化妆。同事与病人总会问:“脸色怎么这样不好?是不是生病了?“因此,化妆更加成为每日必须要做的事情。服务行业,你的面容面对的不是你自己,而是陌生人,那些需要被你照顾的人。这是一种职业素养,更是对别人的尊重。

    爷爷不知什么时候将一捆白菜苗放在自行车篮子里,用麻绳困扎的整齐。颜色青翠,叶子上悬挂着露水。根部粘着湿润的泥土,新鲜,充满活力。

    喝完咖啡,带上手包。骑上车子出门。爷爷在屋后扎篱笆。路过他身边的时候大声喊:“爷爷,我走啦!”他回应一声:“走吧!”

    每天如此,出门告长辈。从小的习惯。

    七点三十分。妈妈在门市开门之前已经做好了早餐,白菜炒海带,自己腌制的十香菜。黄瓜,大蒜,青椒。切成细条,装进坛子里,倒入熬制好的酱油汁,加盐,白糖,白酒,各种调料。腌制两天便可以食用,吃的时候用筷子夹出些盛在碗内,可以一直吃到冬天。妈妈蒸的馒头。用的是自己麦子所磨成的面粉,没有任何添加剂,和面时加少许酵母,自然发酵。雪白的面粉,蒸出来的馒头却是偏黄色的,像是小麦磨成面粉时的颜色。有趣的轮回。咬一口,有一种甜味在里面,并没有放糖,是单纯的麦芽香。

    玉米粥。自家所种玉米磨成的细小糁子。熬煮成糊状,但并不粘稠。是淀粉的作用。熬制需要经验与技巧,在大水滚开的时候抓一把糁子均匀洒在水滚头上,用铜勺快速搅拌,熬制的时候大火,几分钟后改小火慢熬。路过喉咙的时候才有香甜丝丝划过。记得小时候,姑姑们未出嫁。人口众多。家里烧火做饭,噼里啪啦的柴火在灶间碰撞,奶奶站在灶台边,拿着用成熟的葫芦做的葫芦瓢,将瓢内的糁子均匀撒入锅内。学习做饭额时候,学着奶奶的样子撒糁子,总是做不来,熬制出的玉米粥总会有细小的团块。可见技巧易学难精,经验易得难用。

    在家乡工作的最大好处:每日必须按时吃早餐,母亲每日会准备好早餐。

    七点五十分,步行至单位。每天早上与下午的上班时间,卫生院所有员工必须在门诊二楼大会议室点名,然后才可以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各科室的人会在这个时候互相见面,打招呼。寒暄,不省亲切。

    八点,医护人员准时出现在病区医护办公室,准备交接班。夜班的护士和医生拖着浓重的“烟熏妆”,汇报昨夜间病人的情况。交接完毕。各自穿上工作服。进入打鸡血的状态。

    医生的大队人马陆续进入病房进行查房,一个病房一个病房的巡视。在病房内进进出出,完毕后接着去门诊坐诊,接收前来看病的病人。

    护士进行交接班,口头交接,书面交接,床头交接。然后进行护理查房,整理病人床铺。完毕后进入治疗室,各自安排自己的工作。衣帽整洁,规范洗手,戴口罩。接收药品,加药。端着治疗盘或者推着治疗车去病房为病人输液。简单熟练的工作,至少需要三个护士才能完成。而病区内,只有三个护士。简单的工作,严谨的要求,必须层层把关,核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容不得一丝马虎与懈怠。所有的护理工作,没有尽量这个词语,只有必须。必须严格,必须谨慎,必须慎独,必须不能马虎。

    农村卫生院的的工作,没有一天是风平浪静。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病人因为儿女的不体贴而拒绝治疗啦,家属因为床位问题和其他家属吵起来拉。

    新病人入院,患者治愈出院。运气不好的时候会遇见某某病人对某种药品过敏,发热反应,液体外渗……那护士可就有得忙啦。

    整个病区内住满了患者,内外妇儿,急诊,手术,剖腹产,打架,喝醉酒,腰腿疼,热闹而混杂。

    中午十二点,终于下班。交接完毕,回到更衣室,镜中女子的脸有些憔悴,嘴唇上起了干皮。摘下燕尾帽,脱下白大褂,拿起桌子上已经冰凉的白开水一饮而尽。身上来例假的小元脸色苍白,一头倒在床上,睡了过去。莹莹抚摸着肿胀的胸部,一上午没有喂奶,她的胸每天都会肿胀的难受,她咬着牙,掀开外衣用注射器吸出一管子乳汁,仍在垃圾桶内。拿起外套迅速离开。她要赶回去哺乳那只有四个月大的孩子。

    我离开病区,路过治疗室的时候听见值班护士吼声如雷的和一位老人讲解如何服用口服药,老人大声的回应:“你大点声,我听不清楚”。转过楼梯口,听到值班护士的声音又提高了一倍,接近沙哑。我哭笑不得。

    步行回家,妈妈已经做好了饭等着我。胡乱的吃了一碗,并没有品尝出任何味道。帮妈妈洗好碗以后,便一头栽在床上,趁机休息,为下午的工作养精神。

    下午的病区没有那么聒噪,农村的习俗,下午和晚上一般不宜探视病人,特别是禁止探视老年病人。因为黄昏之意,对老年人来说,不大吉利。所以下午就少了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探视。清净许多。与小元坐在护士站画体温单,完成所有病例的书写。核对医嘱,查对病人信息与药品。正在忙碌,儿科门诊部的娟打电话过来:“你们那忙不忙?不忙的话快过来帮帮忙,我要忙疯了!!”只好将工作交给同事,我快步去门诊。

    刚进大厅就听见小孩子那比丧考皮还要痛彻心扉的哭声。震耳欲聋。大厅里熙熙攘攘,大部分是抱着孩子的妈妈或者奶奶,身旁围着一大堆跟随而来的家属。手里拿着爆米花,气球,糖果,奶瓶,包袱,包袱里装着尿布,衣服,水壶,饼干,酸奶等。围着正在苦恼的孩子哄个不停。有的抱着孩子直接在大厅垃圾捅旁边让起撒尿,拉粑粑,旁若无人。看着已经进不去人的输液中心,我也无时间去制止那些行为。直接走进治疗室,治疗室已经被家属挤了个水泄不通,而等待输液的孩子,不过5,6个。

    记得刚刚来这里的时候,我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劝说那些孩子的家属,不要随地大小便。劝说家属们体谅医院护士人手不够,请大家按照秩序排队等候输液。可后来渐渐发现,劝说根本无济于事。心急的妇女甚至还会大声的教训你,在他们眼里,所有的事情都无关紧要,抓紧时间为孩子治疗才是头等的大事。

    我挤进去,娟姐正站在治疗桌前快速的配置液体。有的家属拿着配好的药液站在那里等待输液。我准备用物,接过家属手里的药品,看过孩子的年龄和血管,让其家属将孩子放在输液床上准备头皮静脉穿刺。那孩子的妈妈并没有听我的话将孩子放在治疗床上,而是用狐疑的眼光上下打量我,“哎我说,这个护士,你行不行啊?我咋没见过你?你是个新手吧?我孩子不让你扎,还是让那个老护士给俺扎针把!”

    我只好摘下口罩,准备好言相劝。娟姐转过身来,手里的活没有停下,对那家属说:“你赶紧把孩子放床上吧,俺们这个护士扎头皮针一流的,这是咱住院部的护士长,从县里医院调过来的护士呢,保管一针就扎上了,快点吧,后面别人还等着呢!”那家属听了这话,眼光立刻从狐疑变成了佩服,急忙把孩子放在输液床上,嘴里还说着:“县医院过来的啊,扎吧,扎吧。”我带上口罩,心里一万个草泥马奔腾:“娟姐,你就捧我把,待会如果遇见难扎的我扎不上,叫我怎么收场啊!”

    没想到其他家属好似获得了宝贝一样,拿着液体排在后面等待,七嘴八舌的互相聊了起来:“县医院的啊,那扎针肯定好了”,“就是啊,这卫生院终于来了个扎针好的人了,俺这孙子经常在这里输液,这的护士扎针可是差劲啊,上次有个护士给俺扎了两针都没有扎上!”

    娟姐装作没有听见,继续加药。

    门诊大厅

    忙完以后,已经接近下班时间,娟姐打扫着卫生。输液大厅里依然人声鼎沸。夕阳照进治疗室,暖暖的。输液的孩子在亲人怀里睡着。

    邻村的一个哑巴躺在大厅正中央呼呼大睡,小腿裸露着,没有穿鞋子。她是个哑巴,而且精神有问题,依靠捡垃圾为生,显然她已经把卫生院这个热闹的地方当成了家。的确,卫生院在镇子上已经算是一个好地方,冬暖夏凉。

    卖气球的老人蹲坐在大厅门口,每天都会看到他在那里,鼓起腮帮吹起一个又一个的气球。

    步行回家。大街上的商贩各自收拾着各自的物品,噪杂渐散,尘土飞扬。

    坐在躺椅子上,妈妈在街边与熟人聊天。天渐渐暗了下来。

    昏昏沉沉,睡了过去。

    隐约听见妈妈的声音:“这妮子咋又睡了?睡在躺椅子上不凉啊?这上班是有多累啊?”

    听见爸爸钓鱼回来,清理鱼网,刷洗水桶的声音,妈妈上楼去,叮叮当当做饭的声音。姐姐下班回来,接电话的声音。弟妹放学归来,坐在我旁边吃零食的声音。

    醒来,吃饭,洗碗。回家去。坐在胡同口,听爷爷和邻居们侃大江。夜渐渐深,人们各自回家。天地安静下来。

    打开电脑,播放肖邦,看书。沉沉睡去。

    喝下一杯咖啡。

    四:弃医从文的念头

    当然,我只是一名护士,一名普通的护士。我可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病人的病情痊愈做出一份贡献。这很轻易便可以做到。

    我以为,我还可以以自己的素质和教养,自度,度人。慢慢发觉,在这贫困落后的小乡村,自度,度人,是何等的困难。特别是在噪杂的病区。各式各样,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一起,面对人最基本的需求。我手足无措。

    中午,医生护士陆续下班。治疗渐渐做完。喧闹一上午的病区,渐渐安静。趁着病人午休的时间,值班护士也可以稍微停下来休息。燥热困倦的夏日午后。坐在护士站,眼皮打架。

    突然就听到保洁阿姨叮叮当当的打扫卫生。她要在下午上班之前将所有病房,走廊,卫生间,大厅打扫干净。很繁重的工作,她独自一人要连续工作将近两个小时。

    突然间,就听到她在病区走廊大声的谩骂,声音越来越大。谩骂的词语也是农村女人特有的低俗与不堪。我起身走去,看见她站在女厕所的门口,并不工作,叉着腰站在那里,气的脸颊通红,怨气四射。我便知道为何。

    最近又有病人在厕所随地大小便。只一上午的时间,厕所已经无处下脚。打扫的工作自然变的更加恶心和困难。那一堆堆的污秽物上方,是社会底层公共场合的常用标语:“请不要随地大小便!”而那一坨坨黄色或黑色的污秽物,比那标语要醒目的多!

    屡禁不止的现象。

    保洁阿姨的坡口大骂,引得病房的病人和家属闻声出来,都站在各自的病房门口看着她。我过去劝说,她不依,仍旧觉得没有解气,竟然在病区走廊里来回的走,边走边大声的谩骂,直来回走了好几圈才作罢。

    第二天,厕所内仍旧是一坨又一坨。

    看来,谩骂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无奈护士只得一个病房一个病房的进行宣教:“请不要在厕所随地大小便。”

    这一方法往往很有成效,会有一段时间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时间飞快,每天都有病人出院,新病人入院。春去秋来。老病人相继离开,新病人成了老病号。

    某一日,突然又听见保洁阿姨站在厕所门口大声吼叫。进去厕所看。那一坨坨的污秽物交错站立。唉。看来护士又得进行厕所标语的宣教工作了。

    下午的时候,又与一位老人发生争执,原因,病区已经人满为患。输液架不够用便从仓库里找出几架已经锈迹斑斑的老式输液架临时使用。一位老人,嫌弃那输液架不够结实,私自将其老伴已经输完的液体拔下,针头扔在角落,用那条已经用过的输液带连着一根随便捡起的铁杆子绑在输液架上用以加固。巡视病房的时候看到那五花大绑的输液架。苦笑不得。医疗废物自然不能出现在病房,要及时回收。更不要说把它绑在输液架上。遂拿了一把剪刀将其剪下。老人刚好回来。看到我正在破坏他的作品,顿时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好似那输液架并非医院的公共财物,而是属于他自己家的一样。声音洪亮之高亢。顿时引得无数病人家属前来看热闹。尽力解释也无济于事。只得忍气吞声,找来一根不锈钢的棍子,用透明胶带再次帮老人缠绕结实。方作罢。

    每当这个时候啊,我就深深的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弃医从文了。

    五:爱恨交织

    身体像一只臭袜子一样陷进松软的床上,小腿肚和脚丫子终于脱离地面。瞬间舒服的一塌糊涂。我揉着发酸的肩膀,愤恨的说:“这真不是人干的活啊!”

    护士真的太累了。

    身体被这工作折磨着,忙碌着。

    五月的天气,闷热。很多老人受不了这样的炎天暑热而病倒,住进了医院。仅有的几个护士紧张忙碌,累的近乎虚脱。

    下了班,换掉被汗水浸湿的衣服。胸罩紧紧的贴在皮肤上,脱掉捂的发臭的鞋子。双脚被汗水浸成白色,发出阵阵的臭味。脚上的老茧不知是积攒了多少时日的成果,碰一下都觉得生疼,不知道这一上午是怎么不停的跑路的。

    摘下燕尾帽。头发凌乱的散下来。早晨精心化的妆,此刻已经花的不成样子。眼屎忘记了抠,此刻干燥的黏在眼角。总要将手洗干净,消毒两遍再去抠。所以手脏的时候只能让他们先在眼睛上呆着。一上午没有顾得上喝一口水,口红干巴巴的贴在同样干燥的嘴唇上。一群花样的女子,此刻毫无美感可言。

    初秋的落日柔和,像成熟的橘子挂满天。带着风。吹过来,迷乱了眼睛。心情复杂,脑海里想着工作的事情,思考着是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向夜班人员交接清楚。过几天上级大检查的项目在脑海里不断盘旋。

    大风起,树叶飞扬。

    一直苍蝇冻死在窗户上。紧紧的粘连,翅膀和腿,壮丽的哀愁。

    梧桐树叶散落一地,是深秋的结束,树枝狂怒,逃脱不了那建硕的根,摇啊摇,飞啊飞。树叶自由。树枝哀愁。

    窗外树叶腐烂,树枝来年重生。

    迷迷糊糊睡着。

    司机与过路的车辆发生摩擦,双方大声的吵闹辱骂。持续数分钟。直到后面的车辆司机与车上乘客一直劝说。方才各自离开。

    城乡大巴车上味道刺鼻。有体液混杂交织的味道。胃里隐隐的不舒服。一个小时的车程变得漫长。心情莫名的烦躁起来。

    幻想着,这辆车,刚才与那一辆车的摩擦只要再过分一点。让我的腿部,或者胳膊骨折一下,打上石膏就好。只给我个轻伤,只要不取我性命就好。这样就好。我就可以安心的在家休息一段时间,不用做饭,洗衣,晒棉被。只是安静的看书,睡觉。真是美好。

    这样想着,心里竟然默默许求:让我受伤吧,让我受伤吧!

    这景象在脑中,竟然慢慢有了画面想着我待会真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车祸。胳膊被夹断,急救车将我拉近医院。我安心的躺在病床上,等着我熟悉的同事们拾掇我就行。我连电话也不会给领导打的,只让同事们口耳相传就好。只等大家都拉看望我,我理直气壮的告诉他们:“看看我吧。没办法工作了,胳膊被夹断,加不了药啦,扎不了针啦!搬不了液体啦!连电脑班也上不了啦!我要休息啦。

    哈哈哈,那是何等的爽快!可终究也只是幻想罢了。

    六:下夜班

    夜里下起了雨。

    凌晨四点,接收一位急性肠炎的病人,安置妥当,雨停了。窗外泛起了鱼肚白。站在窗边看着阴沉的天空。独自等待。等待病人好转,等待天亮,等待雨停。

    病区的老人早已经起床,或者根本没有睡,呆呆的坐在长凳上,看着窗外。

    七点四十五分,同事们陆陆续续进入医院。

    八点整,他们开始忙碌,加药,输液,迎接新病人,查房。

    我脱下白衣。走出单位。鞋子踩在路上小水坑的时候,溅起水花。

    雾气蒙蒙,仿佛还是要下雨。

    步行回家。和正在扫地的爷爷说“早安”。

    回到房间,拉上避光窗帘,冲一杯牛奶。房间昏暗一片。打开台灯。打开一本书。

    乔装成黑夜的姿态,酝酿睡眠。

    十点钟。窗外噪杂,鸟叫,鸡鸣,狗吠,孩童在胡同里嬉戏打闹,邻居坐在石凳子上大声谈天,爷爷在客厅听戏曲,混合一片。不得安静。因为夜间不曾睡眠的缘故,眼睛酸涩肿胀,身体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休息而发出警告,引得内心慌乱。不能立时进入睡眠,狂躁异常。

    天气灰白,却刺激的我睁不开眼睛。

    关闭灯光,合上书本,用被子蒙住头。告诉自己,这是夜晚,要睡觉。

    但愿今日,能安稳的睡一觉。

    虽然我尚年轻,有使不完的力气,但是这份工作。对于身心都太过疲累。每天下班以后,累的不想说话,不想吃饭。没有精力看书,写字,练琴。只想沉沉的睡过去。长此以往,终究无宜。可是我又万分钟爱,热爱这份工作。当初义无反顾的选择这个行业,直到今日也并没有放弃。纵然每天疲累,所做工作大部分是机械而无聊的重复。但我依旧觉得它神圣,充满意义。有那么多的瞬间,让人感动着,彻悟着,改变着,热泪盈眶着。

    还是热爱的。这便是支撑我继续坚守这份岗位的最大动力!

    画外音:最近的热播剧《急诊科的故事》,感觉不错,推荐给大家观看。每当看到医院题材的电视剧,我都深深的感到我们医护人员的伟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从城市回到农村以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sl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