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文化经典东周风云国学与传统文化
东周风云 郑国篇04 郑穆公和郑灵公——公族的崛起

东周风云 郑国篇04 郑穆公和郑灵公——公族的崛起

作者: e2a1bb8751ae | 来源:发表于2019-04-11 18:26 被阅读0次

燕姞梦兰 穆公得立

       关于公子兰的出生,《左传》还记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初郑文公有一个地位低下的小妾,名字叫燕姞,是南燕国的女子。一天夜里,她做梦梦到天使送给他一支兰花,对她说:“我是你的祖先伯鯈,这支兰花会成为你的儿子。兰花有国香,佩戴它,人们就会像爱兰花一样爱你。”梦醒后,燕姞觉得这是个吉兆,便如梦中天使所言,把兰花佩戴在身上。不久后,兰花的芬芳果真吸引了郑文公的主意,当晚便召燕姞侍寝,为了表示恩宠,还赐予她兰花以示恩宠。燕姞对文公说:“贱妾身份卑微,如果侥幸怀了孩子,人们可能不相信是君上您的儿子,我大胆请求把兰花当做信物。”文公同意了,后来燕姞果然生下男孩,便给儿子取名为兰。而燕姞也为我们留下了“燕梦征兰”这一典故,用以表示怀孕生子。

       除了这位后来成为国君的公子兰,郑文公广播雨露,还生下了众多公子。他曾与叔父公子仪的妻子陈妫通奸,生下了长子太子华和公子臧,与江国女子生下公子士,与苏国女子生下公子瑕、公子俞弥。太子华急于上位,在宁母盟会中与齐桓公背着父亲郑文公搞小动作,最终惹怒郑文公被杀。经过这件事后,郑文公愈加疑神疑鬼,总怀疑儿子们要弑父上位,过了几年,竟把儿子们全逐出郑国。公子臧出奔宋国,喜欢收集鹬鸟羽毛装饰的帽子。古时候,鹬冠为知晓天文之人所戴,而公子臧本人并不知天文。郑文公听说此时后,怀疑儿子在结交通晓天文的能人以便日后返国作乱或另有图谋,索性便派出刺客,在陈、宋交界把公子臧刺杀。公子士则在其出使楚国的时候,借了楚国人之手将其毒杀。公子俞弥早死,公子瑕为大夫泄驾所厌恶,文公本人也不喜欢这个公子,最后公子瑕逃往楚国,太子之位也一直空缺。

郑穆公诸子

        当年的公子兰也在太子华被杀后被迫出奔,流亡到了晋国。此时重耳已经回国即位为君,公子兰侍奉重耳十分谨慎,深得重耳的赏识。在郑文公四十三年的秦晋伐郑战役中,公子兰跟随重耳前往而不愿与自己的祖国开战,便请求重耳不要安排自己参加对新郑的包围。晋文公重耳认为公子兰仁孝,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在郑国东部边境待命。后来,因秦、晋内部原因,伐郑战役流产,晋文公有意让公子兰继承郑国国君之位,便特意把立公子兰为太子作为撤去包围的条件。郑国大夫石甲父向郑文公劝谏道:“臣听说周室的祖先后稷,他的夫人就是姞氏,姬、姞二姓通婚,他们的子孙必定众多。公子兰的母亲就是姞氏的后裔,她的后代当有人兴起。况且,君上您的公子们都不如公子兰贤明,如今国都被晋君重重包围,晋君提出立公子兰为太子,还有比这更宽容的条件吗?”于是郑文公听取了建议,派遣大夫迎回公子兰,立为太子。两年后,即公元前628年(鲁僖公三十三年)4月15日,郑文公病逝,公子兰即国君位,是为郑穆公。

弦高退秦 楚国来袭

       岂料,郑穆公刚刚即位,秦国便动了侵郑的念头。原来晋文公也在当年年底去世,被秦穆公留在郑国帮助守城的大夫杞子派人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守备,倘若悄悄派兵过来,郑国唾手可得。”秦穆公见霸主晋文公已死,晋国忙于丧事,应该无暇他顾,便听了杞子的怂恿,派兵东出。秦军到达滑国后,郑国商人弦高正准备到成周经商,正好碰到了秦军,见来者不善,料想要对郑国不利。弦高一边派人急速回郑国报告,一边为稳住秦军,便假扮郑国官员,带着本要经商用的四张牛皮盒十二头耕牛前来劳军。他对秦军主将孟明视说:“寡君听闻您要行军前往蔽国,谨以此慰劳您的部下。蔽国虽然不宽裕,但愿意为您的部队提供后勤保障。驻扎则供应每日食宿,离开则负责每夜守卫。”郑穆公得到报告,立即派人去探看杞子等秦将的住处,见他们已经捆好行李,磨利武器,喂饱马匹,便派遣皇武子向杞子等人致辞:“大概是各位贵宾在我国居住日久,粮食和肉类已经吃完了,各位才要离开。蔽国的猎场就如同贵国的猎场一样,各位大可以自行前往猎取麋鹿,以减轻蔽国待客不周之罪,怎么样?”郑国的辞令软中带硬,杞子等人见状纷纷逃亡。孟明视见郑国已有准备,即使强攻也不一定能获胜,便领兵回国。然而,秦军回军途中,在崤山被晋国人伏击,全军覆没。秦、晋从此失和,冲突不断。 

弦高犒师

       秦国的威胁刚刚消弭,楚国这边又发生了战事。原来,楚成王见郑穆公是借了晋国之力登上君位,担心日后郑国倒向晋国,而郑穆公的兄长公子瑕此时正流亡在楚国,便有意扶立他为国君。郑穆公元年冬,楚军在令尹斗勃的率领下攻打桔柣之门,送公子瑕返国复位。在进攻的时候,公子瑕乘坐的战车失控倾覆,公子瑕本人跌入池塘,被生擒献给郑穆公,郑穆公将其处死。楚国人见公子瑕已死,推翻郑穆公的计划流产,便撤兵回国。

辗转晋楚 小国图存

       郑穆公三年(鲁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郑穆公任命自己的弟弟公子归生为执政卿,与晋国新君晋襄公共同出兵攻秦,在汪邑击败秦军,报了秦国先前偷袭之仇。三年后,晋襄公英年早逝,襄公的幼子,顽童晋灵公被晋国大夫扶上君位。年少的国君志不在于称霸诸侯,南方的楚国便又动了进攻北方的心思。郑穆公十年,弑父上位的楚成王在狼渊起兵攻打郑国。郑穆公见楚兵来势汹汹,不敢怠慢,一面派儿子公子坚领兵前往狼渊御敌,一面连忙向晋国求援。而晋国却没尽到诸侯霸主的职责,诸侯联军出兵迟缓,贻误了救援郑国的时机。郑国这边,公子坚死守狼渊不出,但到底不是楚国的对手,最终城破被俘。郑穆公见前线失利,晋国的援军又迟迟不见踪影,无奈之下,只好向楚国请和以换得儿子的活命。当诸侯联军赶到时,楚军早已撤走。主帅赵盾认为郑国的背叛与联军救援不利不无关联,所以没有追究郑国的责任便回国去了。后来,楚国又乘胜征服了陈、蔡两国,并图谋攻打宋国,宋国自知不敌,立即向楚求和。

       楚国的北略让霸主晋国感到了危机,如何处置叛晋附楚的诸侯已经被晋国大夫郤缺提上议事日程。晋灵公虽然不靠谱,但晋国到底是大国,东方的小国们也不敢与之彻底断绝关系。郑穆公十四年(鲁文公十三年),鲁文公前往晋国朝见,郑穆公抓住机会,在棐邑与朝晋归来的鲁文公会面,请求鲁文公代为调解,与晋国讲和。舟车劳顿的鲁文公希望早日归鲁,不愿再为郑奔波。公子归生于是赋《载驰》首章:“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直言希望依靠鲁国向晋国陈诉,求得大国的谅解。鲁国执政卿季孙行父听了,便不再推辞,吟诵《采薇》第四章:“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借此表示答应郑国请求,将不求安居,返回晋国为郑请和,使事情成功。鲁文公果然不负所托,在鲁国的斡旋下,郑国得到了晋国的谅解,于次年六月,与晋国执政卿赵盾在新城缔结同盟。

       郑穆公十六年,齐国侵犯鲁国西部边境,晋国履行同盟义务,由执政卿赵盾率领参与新城盟会的诸侯联军讨伐齐国。谁知齐懿公绕过赵盾直接向国君晋灵公行贿,顽劣的晋灵公收取贿赂后便命令赵盾撤军回国。两年后,宋国发生内乱,宋昭公被杀,晋国再次率领卫、陈、郑等国联军伐宋,讨其弑君之罪。然而晋灵公再次收受了宋国的贿赂,此次的问罪行动再次不了了之。晋国的两次虎头蛇尾的军事行动让天下诸侯大跌眼镜,国君晋灵公接连受贿的行为也让晋国的威信一落千丈。此时的郑穆公也觉得晋君办事不靠谱,晋国的实力终究不能与晋文、晋襄的时候相提并论了,便又起了附楚之心。晋灵公似乎也察觉了郑穆公的心思,在平定宋乱的会盟中拒绝与他见面。执政卿公子归生奉郑穆公之命写了封国书送给赵盾,国书的内容既委婉,又强硬。信中诉说了郑国侍奉晋国已经极尽礼数,无以复加。倘若晋国仍不满足,郑国也无可奈何。郑国目前的处境是畏首畏尾,既畏惧晋国来攻,又畏惧楚国来犯。麋鹿在被人追杀的时候顾不上选择庇护之所,只能发足狂奔,疾走险地以求活命。如果大国不以道德对待小国,只知威逼责难,那小国也只能向麋鹿一样,铤而走险,即使最终身死国灭,也将集中所有军队全力抵抗。赵盾自知理亏,也不愿把郑国逼上绝路,只好派遣大夫巩朔前往郑国表示和解,并互换人质以表示诚意。

       经过这件事,更坚定了郑穆公附楚之心,郑穆公二十年(鲁宣公元年),公元前608年,郑国与楚国结盟。同年秋,跟随楚庄王侵袭亲附晋国的陈国与宋国。晋赵盾随即领兵来救,晋、楚两方在北林相遇,晋军不敌败走。次年二月,公子归生受命再次伐宋,在大棘击败宋军,俘获宋国右师华元,杀死宋将乐吕。两个月后,赵盾意欲复仇,而慑于楚国威势,不敢处置郑国。

       随后,晋国发生弑君事件。晋执政赵盾弑杀了顽劣的晋灵公,拥立晋文公的幼子为君,是为晋成公。晋成公即位之初,便兴兵讨伐亲附楚国的郑国。郑国不敌,随即向晋国求和,订立城下之盟,然而随即便招致楚国的侵袭。就在晋、楚轮番蹂躏郑国的时候,心力交瘁的郑穆公去世了。

鳖汤血案 灵公身死

       公元前605年(鲁宣公四年),太子夷即位,是为郑灵公。然而,郑灵公即位仅仅半年即被执政卿公子归生弑杀,郑灵公被杀的导火索竟然是一碗鳖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楚国人曾经送给郑国一只大鼋——也就是鳖,俗称甲鱼——养在公宫的后厨。郑灵公元年6月份的一天,公子归生和弟弟公子宋将要进见郑灵公。此时公子宋的食指突然自己摇动起来,即所谓“食指大动”,他竖起食指给公子归生看,告诉他:“以往我出现这种情况,一定会尝到新奇的美味。”等到进去后,便看到厨师正准备宰杀大鼋,兄弟二人相视一笑。郑灵公看到了,问他们笑什么,公子归生便把适才的情况说给郑灵公。这位郑灵公也是荒唐,等到请大夫们品尝鳖羹的时候,却没有公子宋的那份,好像在故意挑衅,你不是食指大动就预示会吃到美味吗,那我就偏偏不给你吃。公子宋也是小肚鸡肠,勃然大怒,好像受到奇耻大辱。他“染指于鼎”——把食指伸到鼎里蘸了蘸鳖汤,尝了尝味道,然后拂袖而出。郑灵公也很生气,认为公子宋有失臣礼,扬言要杀了他。公子宋听了打算先下手为强,和兄长公子归生商量。公子归生作为执政卿,当然拒不允许,他说:“牲畜老了,尚且不忍心杀死它,更何况是国君?”公子宋却反过来在灵公面前诬陷兄长,公子归生害怕,只好硬着头皮合作,于6月26日杀死郑灵公。

食指大动

       郑灵公死后,大夫们最初给他上的的谥号为“幽”,直到郑襄公六年,公子归生死后,才把他的谥号改为“灵”。谥法曰:“乱而不损曰灵,违礼乱常曰幽。”幽为恶谥,灵为中谥,可见郑国臣子们还是同情被弑的君主,毕竟即位仅仅半年,也没做什么残仁损义的事。郑灵公戏弄臣下固然不对,但仅因为这样就要了他的性命,做的也着实过分。《春秋》记载这件事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按照《春秋》惯例,凡国君被弑,除称被杀国君之名外,还点明弑君者名氏,则表明罪责在弑君之臣。当时的君子说:“心存仁爱而缺乏勇武,总归是行不通的。”公子归生能说出“畜老犹惮杀之”的话,可见其心中之仁爱,而身为执政大臣,见臣下将要弑君不能阻止反而因畏惧而跟从,可见其“不武”。

子良让位 穆氏宜存

       郑灵公被杀了,郑国的君位不能空着。公子归生想要立郑穆公的庶子公子去疾为君,公子去疾有感于昭厉之乱,不愿趟这摊浑水,便推辞道:“如果以贤明而论,我子良(公子去疾字子良)是不够的;如果按少张顺序而论,兄长坚比我年长。”于是郑国人拥立公子坚为君,是为郑襄公。郑襄公也有感于兄长郑灵公被郑文公之族弑杀,便打算把父亲郑穆公之族——也就是郑穆公的儿子们全都赶出郑国,只留下让位的公子去疾。公子去疾坚决不同意,他对郑襄公说:“穆公之族可以留在郑国,固然是我的心愿。倘若要驱逐他们,那我们就应当全部离开,单单留下我又有什么用呢?”于是,郑襄公最终留下群穆,并全部都任命为大夫。

郑国“七穆”

       郑穆公在位二十二年,在此期间,郑国始终游走于晋、楚之间,若即若离,亲附其中一个大国的同时,又决不与另外一个彻底断绝关系,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在两个强国的夹缝间求得生存。其在位前期,受困于拥立功臣侯宣多的专权,便召回父亲郑文公逐出国外的兄弟们,依靠他们的力量铲除了侯宣多。此后,郑穆公便着力壮大公族力量,让弟弟公子归生出任执政卿,其余兄弟也都封为大夫。自此,郑国公族登上政治舞台,但有利亦有弊,公族获得较大权力的同时也导致了自我膨胀,最终在郑穆公死后,弑君的惨剧再度发生。襄公即位后,为了避免公族威胁到自己的君位,又决心驱逐穆公诸子,但在公子去疾的坚持下最终作罢。也许是为了制衡公子归生、公子宋等人,还把群穆都封为大夫。在今后的政治斗争中,郑穆公的诸子中有七支家族得势,这七支家族被称为郑国“七穆”。和鲁国的“三桓”一样,“七穆”轮流执掌国政,逐渐架空国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周风云 郑国篇04 郑穆公和郑灵公——公族的崛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yx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