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月26号晚,我把简书一篇旧文《拆书:一个轻松提高执行力的小秘诀》做了一些简单的修改,让原本看起来不太完整的内容做了补充与修改。
这篇文章主要就《小强升职记》某一章的某一小节的某一小点的某一小点,利用RIA拆解法拆书。这一小点看起来微不足道。
当发布到干涸已久的公众号,并转发到一个写作小群里时,有位群友当即表示“干货!已收藏。”虽然只是拆解书中极小的一点,但却能帮到自己,还帮到别人。
后来这位群友问我,是不是加入了拆书帮。
我说没有。
虽然我在深圳,但是深圳的拆书帮分部离我住的地方太远,而且拆书分享会不在周末,我根本没有办法加入拆书帮分部。
我告诉他:我只是听过两场拆书分享,再就是看过拆书帮的书籍《就这读书就够了》。
两场分享,不是概数,就是两场。
第一场是Sothie的阅读训练营课程,这个我多次提过,这是打开我紧闭了多年的阅读大门。
第二场是拆上帮的线上分享。拆的是采铜老师的《精进》。我没有获得发言的机会,只能旁观,不能与拆书家互动。
这两次拆书分享,都教会我RIA拆书法是什么,可以怎么做。但是我从没有去深究过为什么这种方法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却只有很少人去做。直到我读了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2.
对于“功利性读书”有存在过争论,尤其是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不太赞同所谓“带着目的去读书”的观点。
然而,普罗大众,大部分人都是俗人。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没有太多时间通过文学修身养性,更多的是在匆匆忙忙的职场工作中赚钱成家。
读书,只是职场人一种提升自我能力的手段。所以,《这样读书就够了》就是教我们如何去学以致用地、省时地读书。即如何用RIA拆解法拆书。
在理解什么是RIA拆书法之前,我们来了解下书中提到的一个方程组。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I
图书+I=培训
I即是书籍与培训的差别。根据诺尔斯提出的成人学习公理,I代表了能够引导和促进我们去学习的过程。
正如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将教科书学的很精细,而自学的时候,就比较有难度了。
这里,书中又给到了一个新等式:
I =以学习者为中心+激活经验+促动参与+催化应用
这个等式说明了I一直促使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地体验与反思,这个过程就是拆解,即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
拆书帮的拆书家,就是通过I来引导学习者们学习,他们不同于教师的台上授课,拆书家们会走下台来,与听众互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RIA拆书法走三步:
R,Reading,阅读书中原文片段。一般会选取一些书中干货片段、名词解释,或者故事的一个情节。
I,Interpretation,拆解片段。有的人会把这个步骤改成“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原文”。我自己也这么做过。
如果是实用的干货类片段,我觉得没有问题。
但如果选取的片段,是一段故事情节,只重述情节,就没有达到拆书的目的,于后面Appropriation的部分难以起到真正促进引导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的Interpretation,应该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产生启迪的过程。
如果做自己的拆书家,我觉得学会提问很重要。
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一般分A1和A2。
A1,把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经历联接起来。回想下自己当时如何做的。如果做得好,你是否还在继续坚持;如果做的不好,通过此次拆书你会如何改进。
A2,未来你会将知识如何运用到工作生活中。
3.
参加拆书分享,如果有专门的拆书家引导着你拆书,那就相当于一场培训。如果你没有拆书家,那做自己的拆书家。但是很多人做不了自己的拆书家。
书中将学习者分为三种类型。
①初级学习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只会遵循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方式,认为所有问题都只有唯一的答案,而读书是为了考试、考证。初级学习者几乎不具备拆书的能力。
②高级学习者: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很高,学习效果更好,能把知识运用起来。高级学习者基本具备了拆解实用类书籍的能力,有的甚至能拆解故事类的书籍,可以做自己的拆书家。
③学习促进者:像是拆书家、讲师等,能够教会别人更好地掌握知识。
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是长期应试下的初级学习者。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一定得有人给你提出硬性的要求,你才会拼一把。
尤其是工作后,总是能听到小伙伴说“好多年没碰过书啦”“早就没有了学习的热情”之类。除非公司要求如何如何,除非这个岗位进阶必须有相应的证书。
我觉得还有一部分人,则处在初级学习者与高级学习者的过渡。有了主动学习的思维,还没有到相应的学习能力,所以,还需要修炼。
4.
有些人能做初级的拆书,却注重所谓的拆书形式,害怕拆得不够好。
别害怕,放轻松。
近期在简书发现有一位叫帝天宇的简友,他的文章几乎都是拆书类文章。我读过十几篇之后,从中受到启发了。
拆书的目的本身就是学以致用,通过拆书,能从书中获取到一两个点为自己所用就应该满足了。
为什么我要在乎我拆书拆的好不好?我自己觉得有用,有启发就好啦。
后来,我也尝试拆解书中一些片段。不论拆得是好是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是一台木纳的扫描机,而是有反思,有get到能运用的技巧。
长庚与我聊天,我抱怨:“其实根本不知道写什么,(读书笔记、拆书)都是别人的框架。”
长庚说了一句让我瞬间释怀的话:“是不是别人的框架又有什么关系,都是输出。”
拆书就是输出的过程,输出是学习的方式之一。拆书本身就是对“拆书”这个知识的学以致用啊。
在拆书的过程中能学到东西不就好了吗?为什么一定像拆书家一样厉害才能拆书呢?难道不正是拆不好,才要多拆吗?
——END——
我是Bindy。这篇文章可以算是《这样读书就够了》的读书笔记,其中融入了一些个人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