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上文所述,阅读方式方法浩如烟海,那我们该如何取舍呢?
那天讲座结束后,我直接问过赵谦翔教授这样的问题:您课堂上用朗读处理读的环节,那默读能力如何培养?教授答:在写作的环节就有默读啊!我瞪着他。教授继续说:默读的目的是什么啊?思考啊。我恍然大悟。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读?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读?正是因为目的不同。所以,阅读目的必是取舍的标准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阅读?阅读的主体是谁?阅读的对象是什么?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应该是阅读方式选择的标准。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阅读?即是阅读取向问题,更确切说,就是我们要培养哪一种阅读能力的问题。既然说是取向就不单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应是以社会需要,未来需要为基点思考的。
第二个问题:阅读的主体是谁?答:学生。那学生本身是什么样的阅读能力,而教师又想要学生掌握怎样的阅读能力,这是两个问题。但是可以是一个答案。教师想要学生舒适的阅读,还是想要学生登山式的阅读,哪种都可以,交替着也无妨。关键是大多数学生都想成为被动的阅读者或是作业者,主动阅读思考,去做鉴赏者那多累啊!于是乎,教师在选择阅读方式时,就要提前预见这个问题。对于一堂课来说,阅读方式的选择要有AB案。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分步、强化、长期训练。
第三个问题:阅读的对象是什么?课文。我们要根据文本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例如,诗歌和赋,朗读类的阅读方式比较好;而议论类文本,默读、提玄勾要式的阅读方式就比较好。
看似三个问题,三个答案,三个标准。其实不然,我认为是两个标准。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其实一个标准,因为两个问题的答案极大可能是一致的,社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阅读能力,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什么样的阅读能力,这是阅读取向的问题,它不会因个人意志而转移,这是大方向的问题。而偶尔一堂课的改变无伤大雅,无非是权宜之计,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而已。另一个标准就是文本特点。一个是主观上的标准,一个是客观上的标准。那么,基于这两个标准去选择阅读方式,在课堂上,我们就不会心没底、手不稳,随波逐流了。
最后说一句狠话结尾,老师们,该嗷嗷叫就嗷嗷叫,该静悄悄就静悄悄,咱有理,老虎须子也要捋一捋。
2017年11月11日 00:30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