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和“种子”的关系

作者: 赶潮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8-15 17:31 被阅读12次

    “土壤”和“种子”的关系

    读第93条《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感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因为王敏勤教授有个“和谐教学法”,所以我一直以为“和谐教育”是一个现代新词,不想苏霍早就提出了“和谐教育”的思想。我原想,和谐教育是师生互动配合顺畅的一种快乐学习的教育方式。阅读了苏霍这条建议,方知自己的感性愚见和浅薄。

    原文中一个教育案例是引人思考的。

    在某一个学校里,八年级学生米哈伊尔成了使全体教师感到担忧和头疼的人物。都说他是一个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而且是狡猾的、善于随机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他被勉强地“连拖带拉”地跟班升上来,但仍不免留过一次级。 米哈伊尔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作文,作文水平只能打两分,他跟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之间发生了一场难解难分的冲突。离八年级结业还剩下3个月,米哈伊尔跟母亲一起来找校长退学了。当尼娜老师后来找维修部最好的师傅修理电视机时,竟然是米哈伊尔上门修好了电视机。当尼娜手足无措时,米哈伊尔激动地说,“我的作文写得不好,可是我毕竟学会了正确地生活。当时我也喜欢您的课……是的,比任何别的课都喜欢。这些课会一辈子留在我的心里”。

    通过此例,苏霍发现,米哈伊尔虽是作文“两分生”,但他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含着一个巧匠的天才。他反思到,我们的教育过失是,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一个大写的“人”。基于这样的思考,他认识到,除了正常学业外,教育还缺乏关注“可教育的人”的策略,我发现这种“可教育性”就是“人的自我表现”。

    原来苏霍的和谐教育是指,“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我对此的理解是,第一种职能“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落脚到培养学生智育发展;第二种职能“人的自我表现”是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主动表现自己,通过自我教育,把个人自尊和荣誉相融合,利用道德的力量,激发学生要做一个好人的愿望。

    大家知道,一般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是需要土壤的。土壤可以给种子提供一个萌发生长的环境,如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丰富的养分等,没有合适条件的土壤,再好的种子也没法好好生长。由此类比,苏霍所描述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两种教育职能,正好是“土壤”和“种子”的配合关系。不可否认,我们在教学中,关注较多的是学生智育方面的学业成绩,“优选种子”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土壤”方面关注的比较少。往往是学业分数的评价代替了学生的全部评价,用苏霍的话讲,“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为了达到和谐教育的要求,苏霍认识到“和谐教育”的第二种职能“人的表现”的重要性,建议老师们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苏霍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和谐教育观点:教育就是形成“可爱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同时,他还提出和谐教育的最宝贵之处,也就是要细心准备的教育土壤是:使一个人想成为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我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土壤”,才能为所有“种子”萌发提供条件,这也是苏霍和谐教育的核心观点和高明之处。

    如何培育教育的“土壤”,让不同的学生都在不同的领域里如何表现自己,苏霍的建议是:“个人在学校里应当首先表现出他是一个劳动者,一个能工巧匠,一个独一无二的创造者,他能在某一件事上达到完美的程度,在某一项劳动中能主宰一切,远远地超过了自己的同学”,苏霍追求的教育效果是人在劳动中的精神生活,是劳动与精神世界的统一。鉴于现代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弱化,我更认可把劳动教育泛化为“项目活动”,在每一种为学生开发的项目活动中,比如社团活动、校本课程中,音体美等艺术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可以表现的领域,或者说是表现的某一方面、某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活动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增强创造的自信心,反悟挫折失误的基本原因,充盈学生在活动中的精神生活,目的是让自己成为教育自己的人,达到道德意义上的自我教育。我想,这样的“土壤”是能够让所有“种子”都萌发的,这大概就是苏霍所期望和谐教育的愿景吧。

    实际上,我校现在教育过程中,已经做了一些“教育土壤”的条件性准备工作,如关照学生差异的各类社团课程,培育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关照学生个性特点的特长课程,培育了学生的技能拓展能力。即使在普遍性的国家课程中,我们也是采用了“导学互助”课堂教学策略,推行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和捆绑式评价,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进步当成小组团队的贡献,培养小组团队荣誉感。同时,对每个学生个体还实行了过程性增量评价,通过每周“班改评价”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荣耀,反思落后的原因,然后师生共同制定下一阶段的整改计划。对照苏霍的建议,我们的做法正好暗合了苏霍所说的“可教育的能力”,即为“让学生为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都非常关心”,为成就而自信,为挫折而自尊,评价“自我表现”变成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现在回到米哈伊尔这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身上,我尝试用我浅薄的心理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他的“可教育性”。

    先从经典的气质类型来分析,人的气质基本类型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等四种。米哈伊尔的特点是顽皮好动、反应迅速、 情绪敏感、脾气急躁、情绪易冲动、注意力不稳定,学习体验不深刻等,这些特点是符合胆汁质和多血质特点的,偏重于胆汁质的类型。

    再从儿童少年的性情特点来看,孩子的基本性情也有四种类型:敏感型、活跃型、反应型、接受型。它们与四种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大约是:敏感型对应抑郁质,活跃型对应多血质,接受型对应粘液质,反应型对应胆汁质。米哈伊尔的性情特点是属于反应型的学生,性格外向,容易冲动,学习不稳定,容易分心,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容易形成固执的自我认识。

    了解了米哈伊尔的心理学特征定位,结合苏霍的“人的自我表现”,我个人提供的解决策略是:

    首先是交流沟通,保持情感认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要主动和学生谈话谈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理解,师生都在情感上相互认可。

    再是寻找切点,提供土壤条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知道其所思所想,抽取其兴趣特点和技能特长,设置针对性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循序渐进,维护学生的特长兴趣点。

    三是提供机会,展示成功自信。在合适的时机,教师提供合适的场合,要让学生有自我表现和自我纠错的机会,让这个项目学习的心理体验越来越深刻。

    四是组合团队,融合集体力量。教师要把学生放到一个合作团队中,给他合理的分工的和相应的职责,在团队配合中,感受个人付出和集体分享的合作力量。

    五是针对问题,帮助分析原因。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遭受的挫折和困难,及时与学生谈心,分析问题原因,指明调整思路和改进方法。

    六是预测反复,适当迁移转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反复问题,要有耐心抓反复,注重用迁移变通的方法改善“土壤”条件,保持参加某项活动的积极性。

    说实话,对“米哈伊尔”的教育处方是好开的,但关键是如何坚持做下来,苏霍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列举了很多特殊学困生的教育事例,除了他的思想方法,他的坚持不懈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在“和谐教育”思想中,为了体现出“人的自我表现”,我们培育“教育土壤”,不但要提供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等必要条件,还要提供丰富的“养分”。我认为,这个“养分”应该是学生的精神感受和由此而形成的道德力量。你看,苏霍对此的观点是,“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我把它翻译成比较通俗的话语就是“学生一旦尝到自我表现的甜头了,他就会继续坚持做下去”。

    在这种“人的表现”状态下,苏霍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看来,苏霍和谐教育的目标是达到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有点自我实现的意思,原来“幸福教育”是“和谐教育”的高阶目标。由此推知,李镇西、朱永新等教育大家所倡导的“教育就是让人幸福”的观点,均是得益于苏霍和谐教育思想的启发。

    阅读了苏霍的这篇建议文章,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教育认识,教育过程大概有四个阶段:常规教育(制度规范)——自我教育(人文教育)——和谐教育(道德教育)——幸福教育(自我实现)。因为苏霍在文中最后说,“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土壤”和“种子”的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ww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