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迈出国门不是进入新中国才有的。
自满清,民国起就有大批的文人涌出国门。受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在这个时期,能出国的只是凤毛麟角。这些人回国后,分别成为了民国,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创始人。他们远涉重洋,励精图治,不辞辛苦,为的是寻求真理和救国救民的策略。
出国,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不轻松,充满挑战的历程。背井离乡,吃,穿,用,度都与国内不同。远离亲人朋友,熟悉的环境,用不熟悉的语言说话,吃不喜欢的食物,这一切都是一种挑战。
满清和民国时期尤为艰难。鲁迅先生是1902年离开中国去日本的。那时,能勇敢的剪掉世世代代传承的辫子的,能有几人?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一种对自己追求的理想的执着。所以这些人都成了伟人,或历史上的名人。
现在,人们出国的心态就不大相同,首先是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以出去呆几年,有些是为了逃避高考,直接到国外上大学,也有很多,是为了出去转转看看,玩几年,长长见识。
出发点不同,结果也就不可能一样。
02
我一向喜欢西方的交响乐:莫扎特,斯特劳斯,舒伯特,帕格尼尼等等,虽然没有听过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但伦敦的新年音乐会我是年年不落的。没有听新年音乐会就好象一年没有正式开始。
凡是喜欢音乐会的都会发现,年年演奏的曲目大体相同,就是那么几位古人的作品。现代人的作品,一个也入不了局。就象我们现在还在引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样。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作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父,也已经仙逝了近二百年。
马克思生于1818年,亚当斯密生于1723年,莫扎特生于1756年,斯特劳斯生于1825年。这些人基本上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纵观近二百年来的历史,好象自文艺复兴结束后,人类的思想文化就处于停滞期,紧接着文艺复兴的就是一战,二战和我们可能很快就面临的三战。
哼。看来,我又要拔笔四顾心茫然了。
以《射雕英雄传》为例,如果在网上找,你会看到83版,94版,2002版,2017版,基本上是每隔十年重拍一次。为的是让下一代人能看到自己的版本。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的作曲,思想,政治要停留在文艺复兴时期,而没有再创一次又一次的文艺复兴高潮呢?人类是越来越浅薄了吗?
03
好了,让我们回头看看中国的‘鲜贝’们是如何走出国门的。
这位帅哥就是徐志摩。一看就是大情种。按照现代的标准,他也算是一个美男。而且长了一张网红脸。他从师于沈钧儒,梁启超,与郁达夫等人同班,与林徽因、陆小曼等都有过情。
现代人都讲社交圈,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只要看到一个历史上的名人,再看一下他们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他们的朋友也都是为我们所熟识的。
我第一次发现这个现象是看丁玲的作品,她文章里随便提到的一个人,我就在历史书上读过,而且都是赫赫有名。什么瞿秋白啊,萧红,胡也频,王剑虹啊等等。
这个时代的人让我感到了世界之小。好象只要在他们这个圈子里,个个都是名人,而且个个文笔惊人。
徐志摩1918年去美国,直接就读银行学,可见其英文已有一定的功底。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那时,教会学校的英文水平普遍很高,一般是由外国人直接授课,徐志摩1915年进入了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可想而知,他的英语水平是不低的。
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
从这个摘要,可以再次验证我对国内英语教学方式的质疑。我们如果继续按照学习理工科的方式来教授英语,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是不会有突破的。
这一位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1906年公费去日本学习,先补习日语,后攻读海军技术,最后攻学外国语。他于1911年回国,先做了中学英语教师,而后进入北大,教授希腊语。
看来,他和鲁迅一样,在出国前,没有任何日语基础,是到了日本以后才开始学习的。
04
现代人都很苦闷,也很抑郁,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就是因为没有了理想。
如果我们能象上面这些名人一样,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的去追求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的无尽乐趣。
有追求,有理想是很幸福的。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Radetzky March,这是历年新年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子,yummy..
2016 HD Marcha Radetzky March. Johann Strauß Vater .Mari
如果你是作曲家,就要力争取代施特劳斯;如果你是画家,就要画得比毕加索还要好;如果你是作家,就要超过海明威,莎士比亚;如果你是思想家,就要挑战马克思,亚当斯密,培根;如果你是企业家,就要把一件事做好,做到精,要做自己最擅长的。有这么高的追求,我们怎么还会一天到晚多愁善感,玩什么忧郁呢。
这是真是的狗皮膏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