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经》是曾国藩人生阅历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是他为人处世、做官治军的统一准则,共分内圣、励志、家范、明强、坚忍、刚柔、英才、廉矩、勤敬、诡道、久战、廪实、峻法、外王、忠疑、荷道、藏锋和盈虚十八卷,称为“挺经十八法”。
对于我们现代人,虽然时过境迁,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法,但人性鲜有改变,可以将挺经做为一面镜子,经常拿出来照一照,并时不时地问一下自己:“是否挺得住?”
本文是第七卷英才下篇。
【原文】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进。”《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强勉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才识足以济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译文】
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也没有生来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人オ大多都是竭力坚强磨炼出来的。《准南子》说:“事业可强迫威逼而使之成就,名气也可在强迫威逼的环境中立起来。”董子说:“努力做学间,所见所闻就会广博;顽强地寻求真理,道德修养就会日益进步。”
《中庸》里所说的“他人知道一件事,自己要知道一百件。他人了解十件事,自己要了解一千件。”就是要勉励自己多付出功夫。
现在人们都企盼为世所用,却缺乏社会需要的才能谋略。如果真正能从古代典籍中得到验证,再向那些事业有成之士学习,苦苦思索通用于当世的途径和方法,并亲身去实践,检验它的成效。
努力又努力,那么就可通达识见,オ能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才能见识足以有益社会,还用得着担心世上不知道自己吗?
【解读】
人的才能和见识并非天生,大都是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的,人才都要经过层层磨练,才能脱颖而出,任正非说“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王阳明说的“事上磨”都是这个道理。
1864年7月,曾国藩受封侯爵,这时曾纪鸿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吏治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走后门。纪鸿在考取秀才后,屡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
曾国藩完全有势力走后门,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开考前的七月初七日写信给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担心儿子去活动,于是又在七月二十四日去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这次乡试,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都不中,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
曾国藩告诫儿子,这是你走入社会的开始,你一定要自重,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否则别人就会看不起你。
成大名、立大业一方面缘于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动力来自哪里?什么使你坚持下来?曾国藩告诉我们,强迫威逼,也能使自己立起来,取得不凡的成就。这种强迫威逼,可能来自己于自己,也可能来自于别人。
自己才智一般,资源又不足,怎么办?那就多学习,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也向不如自己的人学,向过去的人学,也向现在的人学,凡是对于自己有用的,就去学习,并去细心地观察,深入地思考和深刻地体悟,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灵活地运用。
持之以恒地努力,那么见识就能逐步增加,才能也就培养起来了,才能有益于社会,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自然就有机会脱颖而出。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有些人出身一般,也没有什么背景,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抓住了机会,成为了有影响力的人,他们是”草根”的崛起。有些人对草根很是不屑,但是有谁去看他们背后的努力?在这样一个多元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机会,只是看你是否已经准备好,机会来了是否看得见,是否抓得住?
任何时代的人都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只是今天更加明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