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于文字,尚且谈不上阅读,多是让自己的眼睛在文字之上停留,了解了所含的信息,那匆匆的一撇就过去了。而对于本就没有多少文字的农村,若是能找到可读的地方,就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地方,
红色的字体或者是白色的字体,经常出现在墙壁之上,这是农村很多小孩和大人学习宣传标语的一种方式。“少生优生 幸福一生”“只生一个号”“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是那时候的墙壁上经常出现的字句。如果行走在乡间的路上,经常能看见这些标语,即使如今们也是这样,只是标语的内容变了,广告也变得更加丰富了。
在我的课本之外,能读的东西并不是课外书。那时候,本就很少有课外书,我深深地记得,自己在闲暇之余能够读得的东西,少不了的就是日历。
每到阳历年即将到来的时候,父亲都会从集上带回来一本日历,这样,才算将上一年的日子在日历上续下来。里面的纸张薄到透明,没有节日的日子,日历的数字都是黑色,只有双休日和假期,日历上才会是红色红色的封皮,装订的地方是一块折叠的铁皮。一本日历包括每一天的农历和阳历日期,凶吉八卦也在上面表示了出来,虽然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上面还是有不少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我记得,在无事可做的时候,我总会将每一天的日历翻来翻去的看,看那上面二十四节气的图画、看那一九二九的消寒日期,都让我学到了一些书上看不到的东西。
日历一年一换,虽然曾经想着将前一天的页面保留下来,这样一年就能留存一本完整的日历,但是每次过不来了很长时间,日历就会被全部撕掉。父亲常常在前一天就把页面撕掉了,他看日历,才让他更加确信每一天的日期。
除了日历之外,曾经的一个小雨衣包里的《安全用电书册》,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萦绕。那时候还处于小学阶段的我,家里除了教科书之外,就没有别的书了,要想获得新的故事体验,更是难以寻找,而手册上的一些图画,就给了我别开生面的感觉。手册教导人安全用电,不能用湿手插电,不能在电线上晾晒衣服,都是通过手册上的简笔画表现出来的。我知道,我很多次站在床头,踮起脚够放在大柜顶上的小包,就是为了寻找那看了不止一遍的手册。
在自己没有东西可以看的时候去找东西看,或许是那时我对知识的渴望,也是最纯粹的渴望,与如今相比,那时候的可以也再难以感受了。今天的玩耍固然也是存在,但是是建立在丰富信息的基础之上的,而那时候,没有丰富的信息。和村庄中的玩伴用书纸砍金花,是以玩耍为基础的,书撕了不少,却没有认真去读上面的文字,如今再去想,反倒无处可寻了。
我曾今从地里回到家的路上,见到了一本历史书,这本历史书在我小学的时候,便进入了我的视野。现在,这本书仍被我安放在家中成捆的书堆里,我知道,我在上面看到了不少的简笔画,记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那一段历史的知识。那是我有幸让自己能够读得更多内容的机会。
可读的地方若是来源于图书的话,必然是少了,但是家里的化肥袋子,盛放东西的箱子,总会有一些图画,让我如今还记在脑海里。曾经从亲戚家拿来盛放农药罐子的箱子,不知被父母刷了几遍,作为我和弟弟盛放衣服的箱子,那上面玻璃杯子下面的轻拿轻放,骷髅头的标志,都是我曾经都到的地方。
可读的地方是一种思念啊,是对过去生活的四年,现如今品味起来,既无功利,也无作难,知道长大以后,才更体会仔细读一读的珍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