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它既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又有一定局限性。太平军几乎都是由底层劳苦大众组成,也基本上都是文盲(零星几个识字的乡村小知识分子,直接说文盲显有些偏激),估且称之底层文化弱势群体吧,缺乏文化知识,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太平军和他的死敌湘军对抗,也可以理解为底层文化弱势群体和传统知识精英之间的对抗。
首先,从太平军领导层来看,为首的洪秀全只是一个老童生,一直没有考上秀才。和他相似的还有冯云山,也是老童生,还有韦昌辉也一样,不过韦昌辉是领导层里家境最好的,花钱买了秀才的功名,还受同乡其他秀才的讥笑。他们三个算是太平军里的高学历了,但其实仅算是乡村小知识分子。
再看石达开,这个人比较特殊,确实只读了私塾,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十五六岁就参加太平军造反去了,也许没来得及考功名。石达开的才具属于最佳的,从他的诗文可以证明。只是他选择了做少年英雄,而不是少年考功名。如果他走科举之路,也会是举子进士之身,当然也就没有历史上的这个石达开了。另外,冯云山的才学更是绝伦,肯定远超过秀才水准的,他考不上秀才可以说受累于当地科考的黑暗,反而洪秀全的才学是很一般的了。
太平天国二号人物杨秀清,三号人物萧朝贵是如假包换的文盲出身,烧炭的苦力,两人也都肤黑如炭,杨只有一只眼睛,萧满脸麻子或痦子,的确是偏远山区的底层劳苦大众典型。他们没进过私塾,不识字。
秦日纲,赖汉英、陈承瑢等也都是苦力出身,不识字。还有胡以晃,他从小不喜欢诗文,只练武,中过武秀才,考武举时失误,用力过猛拉断了弓而成绩被取消了。这样来看,胡以晃是太平天国领导层里唯一一个考中的秀才,不过是武秀才,文化水平很低。
再就是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中坚力量都是带兵征战的将领,如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等,当然更是文化程度极低的武夫。稍有识字的也只是军旅中文书一类人罢了,像曾水源,也是没考上秀才的塾师,帮洪秀全拟写诏书等。当然太平天国史上还记载了一位叫何震川的人,也是参加金田起义的老同志了,而且还曾是考中了秀才的人,终于,他成了太平天国队伍中唯一一个文秀才,不过举家起义却没受重用,没进入领导决策层。
再看太平天国的基层力量。这就不用分析了,都是拜上帝教拉进来的底层劳苦大众,有种地的农民,有牛马贩子,有烧炭工,有艄公,有马夫,有铁匠,有流民,有囚徒……他们缺乏知识文化,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杨秀清用天父下凡的把戏就可以唬弄住他们……还有童子军,陈玉成就是代表,他们都是未曾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一群未成年人。
最后,太平天国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知识的吸纳程度。
总得来说,太平天国对传统文化知识精英吸纳不够,反而排斥。原因有很多。一是其拜上帝教的性质决定。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起事,靠打倒儒家正统的旧权威来树立本身新权威。
二是儒家学说的忠君、中庸等思想有悖于造反精神。
三是以洪秀全为代表的领导者是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的落败者,有与之决裂的私人意志而导致的盲目性。
四是以杨秀清为代表的领导者及大众认识不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代表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儒家传统知识精英是受他们排斥的。太平天国开科考试后,吸收的都是与洪秀全出身相似的乡村小知识分子,才学都很差,根本无法促进知识队伍的提升和壮大。遍览太平天国史,没发现几个招揽而来的后备良材。
文化知识作用肯定是巨大的,无论是针对治理国家还是治理军队。它可以化解愚昧,可以提升官民和将帅的认知能力和个人修养,可以指导进行科学的管理等。就以带兵来说。反观湘军,将帅基本上都是知识精英,曾国藩、胡林翼就是代表,下面带兵的将军统领多是举人,中下层头领多是秀才。。
太平军的勇猛或一时的战术超过湘军,但战略方面,远不如湘军,所以太平军多产骁将,而缺乏良帅。林凤祥,李开芳,陈玉成,李秀成等只是将才,只有石达开有帅才方可制衡曾国藩,石达开走之后,曾国藩能逐渐取胜,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将军要成长为帅才,提升文化知识这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研习兵法,学习战略,甚至具体到后勤管理,军资调度,兵将的思想教育,自身情绪管理,还有天文地理等。
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在军事方面都是天赋异禀的人,如果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理论,成就会更大。尤其是陈李二人,十几岁就加入太平军,没有时间提升文化知识和学习战略布局,但作为后期主要的军事领导者,无不以败亡告终,令人惋惜。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受人称道,但终究失败了,只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想着逆袭的尝试罢了。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