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哪来的天长地久

作者: 晴天的天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12:51 被阅读45次

    龙应台的人生四部曲《天长地久》已问世。翻开书,这个自称为理性的女人已六十多岁,步入老年阶段。就如她在文中所述,称呼一直在变,“妹妹”“姐姐”“阿姨”“奶奶”,这些都是时间所赐予的,也是时代所赠,是有参照——源源不断的新生命,哪由得自己喜欢与否?

    书中语言是一贯的龙氏散文风格,一点也不陌生。如果说前面人生三部曲讲的是一个青中年现代女性的思考,那么这本书便是初入老年的人生总结。

    父亲已逝,留下独老的母亲,只是这个母亲还是原来的母亲么?不,早就不是了。九十几岁,没有活力,没有记忆,只是借“母亲”之壳留在时光里的躯体而已。

    然而,即便如此,也是自己生命的来源,重新审视,重新端详,想伸手拽住时光,时间岂能有片刻停留?

    唯有跟时间赛跑,龙应台选择了陪伴母亲,移居屏东潮州镇。她写下了这本书“给美君的信”,尽管收信人,未读,不回。

    书中的龙应台依然是母亲、女儿,只不过儿子大了、母亲老了而已。三代人,三个时代背景,三种人生,谁的身上不是烙下深深的历史印迹?

    母亲逢乱世,背井离乡,白手起家,生儿育女,是那一代从大陆到台湾的人的人生。连根拔起,无依无靠,所有的日子都是为了生存,无根扎根,只有努力向前,苦涩与希望在日子中交替。

    因父母为后盾,作者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一片新天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可以飞翔,可以奔跑,可以接受,可以拒绝,可以从政,可以习文。

    儿子已成人,生活在现代,他们讲究个性,思想开放,他们的视野更开阔。在多元的现实中依然坚守着内心的声音,不盲从,不随流。

    三代人的思想观念在发生碰撞,又和谐相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母亲与孩子,清醒与失智,理智与感性,国家与家庭,瞬间与永恒,取与舍,生与死,聚与散,谁也绕不开,哪个也绕不开。正是这些构成了全书的魂。

    大背景下,每一个个体又显得那么渺小。龙应台跳出框架,思考着父母的人生,理解儿子们的选择,站在他们的角度,把人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描述出来。引起无数中年人的共鸣,对至亲,无论是老,还是小,谁不希望相互陪伴可以天长地久?

    天有多长?地又有多久?人生命之短暂,可谓足不为道,哪来的天长地久?倘若时间真能以天地丈量,那么“当下”又处于时间长河里的什么位置?

    唯有珍惜当下拥有,面对当下的一切,用心中的激情照射着生命之路。生命之路无非是生老病死,于任何人都公平,怎么去面对呢?

    龙应台这本《天长地久》是“空山松子落”的直面相对……

    怎样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像母亲美君一样,即使是一株连根拔起的草,也会尽一切可能扎于土里,顽强地生存,把希望的阳光洒在孩子的心田。也可以像如自己一般选择飘游,随心随性,世界各处留下足印,让生命的历程丰富多彩。

    有限的生命炫丽起来,追求美,不顾多大年龄;宽态亲人,要学会爱,而不借爱勒索;知道珍惜,花时间陪伴,而非不断找借口。约会,聊天,写文,旅行,做一切让自己开心的事。

    面对老,人们总会恐惧,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挽留青春的容颜,用各种方法驱逐岁月留在身体上的印记。周迅曾坦然承认自己对衰老的害怕,无数明星的脸不自然地僵化,厚厚的浓妆遮掩一条条细纹,都怕老。

    龙应台却是以轻盈的体态,敏锐的思维,一如继往的好奇,将衰老挡在心灵之外。你心里的你,几岁?她答:五岁和三十九岁。

    病或许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临,也可能如排山倒海般摧垮一个身强力壮的人。这个人可能是自己,或许是家人,也许是朋友。

    美君病了,九十几岁,无法自理,所剩时日屈指可数。自己能做什么?龙应台选择了陪伴,哪怕母亲的眼神已空洞。

    记得她曾在《目送》一书中,提及老年痴呆的母亲,每次分别时的恋恋不舍,而自己又不得不以工作为名离开,来来回回。中年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都有理由,唯独陪伴父母最没理由。

    当病痛将残败躯体一点点掏空时,你以为还有多少机会?多少想做的事最终不了了之?所希冀的回应一个也没有。

    但是,无论怎样,都要做好当下。

    死是作为生命体不可避免的最终旅程,谁都知道。扶桑花只有一天的时间,老猫仅有十五岁,这些都看得到的定时器,是可以预测的周期,人也一样。

    人们会用各种道理去劝慰他人,而真正面对时,又是那么痛苦与纠结。龙应台在文中提及朋友的母亲已成渐冻人,这个原本意气风发的大导演倍受病痛折磨,向女儿提出去“苏黎世”,自动终止生命。

    龙应台兴奋地向儿子交待自己百年后的财产安排,完全没有虑及儿子的尴尬,被儿子当场拒绝。

    多么艰难的选择,生命的长度与质量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旁人可冷眼旁观,可是真正的亲人有几个可以淡然面对?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充足的理由,但是怎么做都会留下遗憾,有些问题注定不会有正确答案。

    于是,“坟”出现在书的开头,更多的时候,那是比天长比地久的怀念,是与某地相联的最后一个信物。

    读罢此书,我陷入沉思之中。

    我们所出生成长生活的时代,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四十年国家大背景下,我们经历过幼时的贫穷,小时求学不断,青年离乡追梦,中年平静生活。我们有我们幸运,也有我们的痛。

    和平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我们该如何书写自己所见所闻?怎么去理解上一代人?用哪一种方式方法和自己的孩子对话?

    白居易《长恨歌》里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哪来的这么多怨与恨?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有绝期——生命的终止。

    没有天长地久,只是人生几十年而已。如此有限,如此迫切,唯有当下用理性的眼光,感性的态度去拥抱生活,拥抱情感——无论友情、亲情、还是爱情。

    如此一来,生老病死亦不会留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长地久》|哪来的天长地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bm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