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8501/c0c77aaf33692756.jpg)
庄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并视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庄子及其著作《庄子》都被道教所神化。
庄子的学说和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这一成语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以前当过小的官吏,但是对争权夺利的官场文化不感兴趣,内心追求一种寂静无为的思想境界。他传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一书文约义丰,在“道”的文化传承上,和老子是一脉相承的,都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超然于物外,而又存在于物中。
与老子相比较而言,庄子更为强调万事万物的相对存在。庄子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
(一)鼓盆而歌
关于庄子的生死思想,流传着一个“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的老婆去世了,亲戚朋友都纷纷来吊唁,而庄子却是敲着盆唱着歌。他的一个亲戚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怒责庄子。庄子回应道:“我老婆死了,我当然很伤悲,可是,我转念一想就想通了,我老婆死了也就是又复活了。她从自然中来,又回自然中去了,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其实,这个故事传达了庄子对追求自由自在生存状态的向往。庄子看淡生死,是一种超越世俗生死羁绊、达到逍遥的神仙境界。
庄子看透了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对其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庄子云:“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庄子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当时政治的丑恶内幕。所以庄子弃官不做,追求一种逍遥的生活方式。流传的庄子视权贵如“腐鼠”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这种秉性。
(二)惠子相梁
传说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一天想去拜访这位老朋友,惠施的门人就告诉惠施说:“庄子此番前来拜访您,肯定会取代您的位子。”惠施于是很恐惧,想办法阻止庄子。
庄子知道了惠施的心思,就主动送上门来了。
庄子对惠施说:“南方有一种名为鹓鶵的鸟,你听说过吗?它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歇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那时突然有只猫头鹰刚抓到一只腐鼠,正要美食一番呢,刚好抬头看到鹓鶵落在头顶的梧桐树上正看着它。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发出‘吓’的怒斥声。”讲到这里,庄子嘲笑说:“难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的相位来吓唬我吗?”这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了庄子视权贵如粪土的思想。
(三)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
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感觉到身心愉悦。那时,庄子已经忘记自己是庄周了。醒来后,庄子还是感到惊讶和困惑。仔细寻思了一下,搞不清楚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是自己。
在庄子看来,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尽管千变万化,但都是“道”的物化而已。无论是庄子还是蝴蝶,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即所谓的“齐物”。
(四)河伯自嘲
《庄子·秋水》记载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秋天的时候,因为下了太多的雨水,以致大小的河水都汹涌地流入到黄河。这样一来,黄河的水位上涨,水面显得无边无际。在这种情况下,黄河之神就洋洋自得,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大的水域,具备海纳百川的能量和气魄。雨水下得太多,黄河之水溢满两岸,黄河之神也顺着水流向东流去,一直流到大海。
当黄河之神看见汪洋的大海时,才改变自己先前狂妄的姿态,不无自嘲地说:“以前我太自以为是了,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大的了。若不是流到大海,可能永远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真的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啊!”
大海之神谦逊地说:“其实,你我和天地比较起来,都是沧海一粟。同时,天与地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最大的,连最小的毫末也不会说自己是最小的。因为,随着时空的转移,万事万物的大与小、多与少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你和我都没有什么值得自我炫耀的。”
(五)濠梁之辩
《庄子》一书内容上洋溢着审美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庄子》里记载着一个名叫“濠梁之辩”的故事。
庄子与自己的朋友惠施在一个名叫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鱼儿说:“鱼在水里自由地游动,是多么怡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也毫无疑问无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两点认识:
其一,从我们所学的形式逻辑来判断,惠施是得胜的一方,因为人毕竟不是鱼儿,不会感受到鱼儿的喜怒哀乐;
其二,从审美式浪漫主义的角度来赏析,庄子赢了,因为他已经把鱼儿拟人化了,似乎身临其境感受到鱼儿的逍遥自在。
老庄创立了先秦时期的道家学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其思想被后人继续解读和诠释。如魏晋时期王弼对《老子》的诠释、郭象对《庄子》的诠释就是继承和发挥了老庄的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