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导读(一)

作者: 教语文的袁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06:28 被阅读25次
《傅雷家书》导读(一)

傅雷的一生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

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

五四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演讲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

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

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4部,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

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

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

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

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该书摘编了傅雷于1954年1966年5月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文化大革命"期间,傅雷夫妇遭受巨大迫害,遭遇红卫兵抄家,搜出所谓的“反党物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画报),1966年9月2日,因不堪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傅雷与妻子朱梅馥在上海江苏路284弄(安定坊)5号的家中双双自尽。自尽前,傅雷写下遗书,将存款赠予保姆周秀娣,作为她失去工作后的生活费,还在一个小信封里装入53.50元,写明是他们夫妻的火葬费。他们还将棉被铺在地上,以免尸体倒地时发出声响,惊扰他人。

两个知识分子,优雅温文,却被红卫兵们连日凌辱,斯文扫地、尊严丧尽。可在他们舍弃生命以保自尊的那一刻,却还记得家中的保姆,留给她生活费,还在遗书中写明“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自尽那天,朱梅馥还曾对保姆说:“菊娣,衣物箱柜都被查封了,我没有替换的衣服,麻烦你到老周(熙良)家给我借身干净的来”,她希望自己死得干净。即使这个社会亏欠了他们,他们也不愿意欠任何人的,所以留下了火葬费……

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优雅与温厚吗?那也许是中国最好的一代知识分子,现在还有吗?

后来,在傅家工作了十一年的保姆周秀娣回忆,傅先生和傅太太都是好人,她生病了,傅先生拿医药费给她,让她去看病,她若不肯,傅先生就发脾气;傅太太温柔文雅,十几年来没发过脾气,总是笑嘻嘻的。

只是,在那历次运动中,好人往往逃不过一劫。何况,傅雷绝不是那种擅长和稀泥、左右不得罪的所谓“老好人”,而是有原则的真正好人。他一向直率,从不虚伪矫饰,笔名“怒安”便足以为证,那是取“文王一怒而天下安”之意。他的耿介是立身之本,但在那个年代,却注定招祸。

可是,即使不怒,即使沉默,又真的可以避祸吗?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傅雷都没有工作单位,只是在家译稿,他很少见人,当然很少说话,又因为没有单位的缘故,各单位或院校的红卫兵着实没有理由来找他,但红卫兵们还是来了,因为傅雷有名,因为他跟其他必须被打倒的知识分子有联系,也因为他一直过着资产阶级的生活。

——没错,是“资产阶级的生活”,虽然傅雷没有工作,被野蛮剥夺了印数稿酬,生活困顿,但在红卫兵眼中,抽烟斗喝咖啡用西式餐具弹钢琴都是资产阶级腐朽的那一套,所以,必须抄家。

抄家后,不但搜出了莫须有的“证据”(仅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幅旧画报,还是在亲友寄存傅家的箱中搜到的),连亲友寄存的财物也被红卫兵们劫掠,所以,傅雷在遗书中还写道:“七、姑母傅仪寄存之联义山庄墓地收据一纸,此次经过红卫兵搜查后遍觅不得,很抱歉。八、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与我们自有的同时被红卫兵取去没收,只能以存单三纸(共370元)又小额储蓄三张,作为赔偿。九、三姐朱纯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亦被一并充公,请代道歉。她寄存衣箱贰只(三楼)暂时被封,瓷器木箱壹只,将来待公家启封后由你代领。尚有家具数件,问周菊娣便知。”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交待得如此清楚。

我曾经诧异于这种责任感,但这两年读过不少民国时代的小学、中学课本,方才明白:这其实是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受教育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更让我感怀的是,在傅雷夫妇的悲剧故事中,还有一位奇女子的存在。按当时惯例,“自绝于人民”者不能保留骨灰,傅雷夫妇当然属于此类,与傅家素不相识、但一向钟爱傅雷文字的文学青年江小燕自称是傅雷的干女儿,冒着巨大危险要回骨灰妥善保管,并给中央写信为傅雷鸣冤,结果吃尽苦头,成了“反革命”。文革后,她被平反,但青春已逝,1985年,46岁的她报考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班,终于圆了大学梦。成名的傅聪也曾找到她,意欲报答,这位奇女子只接受了一张傅聪音乐会门票,在音乐会结束后翩然而去......

附《傅雷遗书

人秀:

        尽管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是在我们家里搜出的,百口莫辩的,可是我们至死也不承认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系寄存箱内理出之物)。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领导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因为你是梅馥的胞兄,因为我们别无至亲骨肉,善后事只能委托你了。如你以立场关系不便接受,则请向上级或法院请示后再行处理。

  委托数事如下: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

  二、武康大楼(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请交还。

  三、故老母余剩遗款,由人秀处理。

  四、旧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菊娣。

  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六、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存单一纸六百元,请交还。

  七、姑母傅仪寄存之联义山庄墓地收据一纸,此次经过红卫兵搜查后遍觅不得,很抱歉。

  八、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与我们自有的同时被红卫兵取去没收,只能以存单三纸(共370元)又小额储蓄三张,作为赔偿。

  九、三姐朱纯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亦被一并充公,请代道歉。她寄存衣箱贰只(三楼)暂时被封,瓷器木箱壹只,将来待公家启封后由你代领。尚有家具数件,问周菊娣便知。

  十、旧自用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又旧男手表一只,本拟给敏儿与儿媳,但恐妨碍他们的政治立场,故请人秀自由处理。

  十一、现钞53.30元,作为我们火葬费。

  十二、楼上宋家借用之家具,由陈叔陶按单收回。

  十三、自有家具,由你处理。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

  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傅雷梅馥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夜

名著导读

1. 作者傅雷是哪个国家的人?( 中国

2. 这些家书是傅雷寄给谁的?( 傅聪

3.《傅雷家书》主要讲的( 对孩子的教育)

4.作者主要精通的语言(法语

5、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  人间喜剧 》中的大部分作品。

6、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 傅聪     )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  书 信  )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

7、《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 如何教育孩子 )。

8、《傅雷家书》曾荣获“(  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  )”。

9、傅雷:1908.03.30 - 1966.09.03,我国著名文学(  翻译  )家、文艺(  评论  )家。

10、《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  傅聪      )的.

11、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文革之初   )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12、傅雷毕生翻译各类作品(  30  )余部,如(    《高老头》  )、(  《名人传》  )、(      《约翰·克利斯多夫》)等。

13、《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    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七千多字。

14、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哎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  傅聪   )——著名钢琴大师;(  傅敏    )——英语特级教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傅雷家书》导读(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uo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