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佛陀的智慧》第241-250页
【明白真心之后,就不再执著行为,也不会在做事的过程中生起执著了,你会做而无做,不计较结果。但一开始肯定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明心需要过程。什么过程呢?“首当生大信,次则为开解”。第一要生起信心,信心太重要了,没有信心,后面的一切都免谈。】
【生起信心之后,就要在道理上明白,《金刚经》是什么意思?你应该明白什么道理,应该如何去做?知道这些,才谈得到“进修更行持”,不仅仅知道,还要照着去做,持之以恒地去做。能坚持一生,就能证果。】
【做得好是真正的标准,修行终极的东西正是体现于行为的,修的所有目的,就在于做。】
【过去是真正的身口意皈依,也就是生命不再属于自己了,属于自己的上师,属于佛菩萨,属于圣者;口中不再说不合佛理的话,所有的语言文字都要弘扬佛法;心中不再有自己,不再有我执,所有小我的东西都消解掉,只剩下大我。过去,这样的供养才叫真皈依。】
【皈依是什么?皈依是百川入海,放弃小我。他的那份心是无可阻挡的,就像黄河长江一路奔流到海,任何存在无法阻挡一样。有这种心,才叫真皈依。真皈依才有真信仰。只有真信仰者,才不会用世间法的东西来衡量他的信仰对象。】
【什么是解呢?真正地明白佛教真理,也就是《金刚经》所讲的道理,在教理上不迷乱了,非常坚定,没有任何怀疑,世间法的很多学问也罢,外道的邪见也罢,都动摇不了你,迷惑不了你,这时就是解。解的前提是真正地皈依,是不可动摇的信心。真正的信心是在放下一切执着时出现的,因为,这时没有任何东西能动摇他的信念了,他坚定得像磐石一样,不可动摇,像天空一样不可毁坏。注意,见佛理的时候,就不迷了。不迷了才叫解。这是真正的解悟,他知道什么是正见,什么不是正见。】
【明白佛理之后,他做的事情也会符合佛理。他完全是在利众,已经没有自己了,不为自己贪图半点乱七八糟的东西,他的智慧确实能够破执,他的心确实属于自己,他明白的道理确实在指导他的行为。照着做事,才叫行。信、解、行是修行的三个阶段,其中行是最重要的,有信才有解,有解就有证。】
【真实地受用大智慧,心再也不动摇,理上和行为都明白,知行达到一如的时候,才叫证。证道的证就是这个意思。证道就包括了前面所说的信、解、行。单纯有觉受,无信,就不是真的证。】
【印证是需要条件的。第一,有了真实的信仰;第二,真实地理解和明白真空、般若之理;第三,行为上做到。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得到印证,否则就根本没有被印证的资格。所以,善知识只为弟子印证,他不会胡乱帮别人印证,因为别人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印证,是没有意义的;不明白的印证,是没有意义的;做不到的印证,是没有意义的。单纯有身体上的觉受,根本就不是那个东西。佛教不追求觉受。】
【如何修行?“内则常观照”,用你证得的般若智慧指导你的行为,用你的真心观照你所有的行为,这是对内的要求。对外的要求是不攀援,“外则不攀援”,什么叫攀援?缘分不到,你却强求着做某事。为什么要强求?因为有所得,有所求。有内证功德的人没有欲求,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只管守住自己需要的东西——他的觉悟,不会为了世间法的东西浪费生命。所有攀援者都肯定没有得到智慧,否则,他就不会攀援。】
【我是如何战胜自己的?《一个人的西部》讲的就是这个内容。看了它,你就会明白要不断地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懦弱,战胜自己的无知,战胜欲望的干扰和诱惑,战胜求之不得而产生的怒火。战胜心内的一切躁动,消除心内所有的妄想执著,才可能做到心佛一体,安住真心。那时,才是真正的佛我不二。】
【事情来了,就用智慧指导下的行为去应对,这也叫当下关怀。事来事去,都要做到不生执着,“泰然无所动”,也就是安住真心如如不动。如果事一来,他的心就动摇了,他的真心就丢掉了,那么他就没有证得智慧。】
【但一定要明白,他在不执著的同时,心里还要充满了情感和温度,他不是无情的,不是把情感压抑在内心的某个位置,生怕它一涌出来,就会淹没自己所有的智慧,让自己变得愚痴。智慧观照下的情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一种很大的情怀,也叫大爱。】
【诸佛有大爱,所以诸佛是最多情的。所有众生的痛苦他都了了分明,他心里都会疼痛,他不是无动于衷的。他总是舍弃自己,随顺众生,甘愿“东家做驴西家做马”,所以,不要把佛教的空当成虚无的借口。佛教绝对不是虚无主义。佛教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佛教是无条件地慈爱,无条件地关怀,无条件地宽容,无条件地救助。这个无条件,就是舍弃小我,不需要任何理由。】
【真正的三昧真火是远离名相的,它不是有形的火焰,而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当你的智慧到了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大火一样烧光你心中的杂草和垃圾,将烦恼化为菩提。这才是真正的三昧真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