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热稳增不减。据《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留学生人数33.97万,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4%;到了2016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已增至126万,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25%;同时,留学生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以前出国读书的大都是本科生、研究生,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出国留学。出国读书似乎成为了一种热潮,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没想过把孩子送出国似乎就out了。
那么,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自我开始写这个公号以来,就不断收到爸爸妈妈们类似的留言。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觉得很难回答,因为每个人诉求不同,不是简单地回答“要”或者“不要”就能解决的,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美国生活了一年半,畅畅也先后换了两所学校,我们跟着她一起,感受到了从一种教育体系跨越到另一种教育体系的冲击,当然,也有新奇。在这一年半里,我也接触到了初中和高中出国留学的学生(没有见到小学的),有一些感触。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供各位爸爸妈妈们参考。
1.你送孩子出国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在考虑“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这个问题时,我觉得首先要考虑,你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读书,你送孩子出国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增长孩子的见识,让他从小就有国际视野?还是为了接受国外更先进的教育,日后更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还是因为不满国内的教育现状,想为孩子寻求一条新的出路?又抑或是,现在出国读书是潮流,只要负担得起,为什么不送出去试一试呢?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期待,最后的所得恐怕也迥然不同。
说起出国读书,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国外的教育更注重素质教育,更人性化,不像国内是填鸭式的灌输,孩子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出国读书,孩子能轻松一点儿。这话儿最多只能算对了一半。相比起国内的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美国确实要轻松一点。但越往上,要求越高,孩子的作业量也会随之增加,到了高中,孩子同样可能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跟国内的作业主要是解题不同,这里的作业综合程度更高,可能是做一个东西,或者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者写一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虽然美国没有高考,不用挤这个独木桥,但申请大学的竞争仍然激烈,要想上一所好大学并顺利毕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申请到自己心仪的大学,在美国孩子们照样得拼,只不过拼的不是考试,而是特长,是才艺,是自身的独特性与学校需求的相符度。
我们身边的孩子,哪怕只上小学一二年级,课后都很少有闲着的,钢琴、游泳几乎是人人必学的,其他的如踢球、画画、跳舞,另一门乐器……每个孩子都恨不得有十八般武艺在手。稍大一点的孩子,文化课的补习也不甘落后。除了kumon(主要是阅读、数学的做题训练)外,请私教的人也不少,每一个图书馆,放学后、周末几乎都能看到补习老师在给孩子上课,有的是一对一,有的是一个老师同时给三四个孩子补习。
要说出来孩子能轻松一点,真的未必。孩子该学的东西,一样都不会少,只会更多。不过这里的选择更多,更多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在拼考试一条路上,心理压力相对要小一些。但对于特长不突出,或者没有早早表现出来的孩子,这样要学,那也不敢放弃,也会非常辛苦。
所以我觉得,假如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出发点仅仅是规避国内教育的弊病,送出来恐怕会有很多失望。美国教育确实有很多优点是国内教育不具备的,比如更注重启发和探索,更尊重孩子;但绝对不是完美无瑕。以小学为例,在美国,老师是不纠正孩子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的,也不会提醒孩子看书的时候注意保持距离,所以孩子怎么写字、怎么看书的都有。另外,美国老师很少push学生,老师该教的教了,至于孩子学不学,那是孩子的事情。因为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教导孩子,没有人能够强迫其他人做任何事,哪怕是老师,也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假如遇到课后休息时间愿意帮助孩子补习的老师,那简直是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
另外,美国教育鼓励个性、强调自由,父母考虑送孩子出国读书时,对此也要有清醒地认识。这意味着,孩子不仅是在跟外部世界的关系上要求自由与个性,他在跟父母的关系上也会要求自由与个性。所以,假如”I don’t care”, ”You are not the boss of me, why do I have to listen
to you”成了孩子的口头禅,你千万压制住心里蹿上来的那个小火苗。因为在学校里,他们就是这样说的。在学校里,老师不是权威;在家里,父母也不是。
也有些父母送孩子出国读书,是想让孩子拥有一个国际化的视野。这就涉及到,你打算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国?是大学,高中,还是初中,甚至小学?有的人认为,反正以后是要出国读大学的,那不如早一点出去,早一点适应国外的教育,早一点做准备。这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早一点出去,中文的底子没打好,日后中文又成问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畅畅是一年级过来的,英语很快就能听能说了,倒是中文,因为没有语境,成了一个大难题(参见《在美国,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学中文》)。现在连她自己都说,中文只剩听还可以,连说有时候都要想一想才知道怎么说,更别说读和写了。
我一向认为中文很重要,因为这是孩子的母语,涉及孩子长大以后的文化认同问题。在美国,有“根之焦虑”的人并不少见。我的美国邻居就说,她觉得她的爸爸长得有蒙古人的特征,她特别希望她的爸爸去做一下基因检测,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有蒙古人的血统。假如孩子长大以后顶着一张中国人的面孔,汉语却说得七扭八歪,中文书也读不下来,我想他会有无根的感觉。
更何况,汉语现在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一个韩国妈妈告诉我,在韩国,现在的孩子通常从小就要学两门外语,英语和汉语,汉语跟英语一样有等级考试。在这里,丹佛语言学校(Denver Language School)要求学生k-2年级阶段学汉语或西班牙语(在美国,西班牙语是仅次于英语的语言),从3年级才开始学英语。这么多跟汉语没关系的人都想学汉语,那么身为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不把汉语学好呢?哪怕从很功利的角度,学好了汉语,以后找工作的选择范围更大呢!
所以,如何在孩子适应国外教育,与孩子打好中文功底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2.你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适应出国读书吗?
第二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是:你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适应出国读书吗?我想每一位想送孩子出国读书的父母,都是极爱孩子的,所以才愿意在这件事情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钱财,甚至忍受与孩子的分离。但是,诚如李雪所说,“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父母认为自己是在掏心掏肺地为孩子好,也要孩子能够接受这个好才有意义。假如只是父母一厢情愿想送孩子出国,最后恐怕难免生出“我怎么养出一只‘白眼狼’”的感喟。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出国读书都意味着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远离自己熟识的好朋友好伙伴甚至父母,即便在通讯如此便捷的今天,这对孩子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个中的寂寞和辛酸,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同时,孩子还面临着融入新环境的问题,即使克服了语言障碍,但别人同学多年,已经情谊深厚,我们突然插了进去,难免觉得孤立。今年畅畅刚转学的时候,我问她recess的时候跟谁玩,她说我问能不能跟××、××一起玩,她们既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我就一直一直跟着她们。听得我觉得特别辛酸。不过,畅畅毕竟才二年级,孩子们都小,很快就找到了玩伴,融进了她的班级。但对再大一些的孩子,适应起来也许就没有这么容易。美国从初中开始,很多学校就已经没有行政班了,孩子按自己所选的课程到不同的教师上课,在这一节课,他跟这些人是同学,到了下一节课,他可能就跟另一些完全不同的人是同学。没有固定的同学,对性格外向善于交际的孩子来说问题还不太大,但对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孩子来说,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焦虑。
所以,当我们一心想让孩子见识外面的世界,拥有更高远的眼光的时候,千万问一问自己:我的孩子喜欢外面的世界吗?他有足够的稳定性去接纳、适应外面的世界吗?如果他不够喜欢,或者没有足够的稳定性,那我们至少应该等一等,再帮他做一些准备,比如多带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比如多体察他的内心,帮他建立稳定性。我们总是在担心来不及,总是担心晚了,其实当一个人的内在所需和外界提供的条件更好契合,就是最好的安排。
再说一个很具体的事情。假如让我比较在这边见到的孩子,与国内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边的孩子独立性更强。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小小年纪就自己收拾书包,自己去上学,更体现在教育的思路上。从小学一年级他们就开始学习,遇到问题要怎样去解决,再大一点,他们要学习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怎样制定计划,怎样分配时间。所以到了初中,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水平)选课,跟不同的人做同学,对他们来说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他们从小受的就是这种训练。而我们则不然,在国内的绝大多数学校,学什么,怎么学,用怎样的进度,都是学校和老师说得算,孩子只需要跟着就行了。孩子没有自由的选择权,也缺少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贸贸然把孩子丢进国外的学校,孩子很可能茫茫然不知所措,又或者一下子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就如同脱缰的野马收不住了。所以,当我们在锻炼孩子的独立性的时候,不只是生活能力上的自理,还有心智上对自己的把控,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我所知道的几个初中留学生,是空降到这里的(只有孩子在这里,父母留在了国内)。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孩子在学业上不努力,放学放假就几个中国留学生约了一起去外面吃饭唱KTV,大好青春年华却如同放羊。我想这样的留学生活,父母知道了一定会很痛心。但孩子也有孩子的苦衷,空降到这里,没有熟识的朋友,文化上有隔阂,父母又不在身边,心里的苦闷也不知道可以跟谁倾诉。虽然有寄宿家庭,学校也有老师,可是信任和亲密关系哪里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建立起来的呢?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打算送未成年的孩子出国读书的父母:你是打算把孩子空降过来,还是打算陪读呢?我知道,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问题。不陪读,意味着跟孩子的分离,各种不放心;而陪读呢,则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和熟悉的国内生活,甚至还意味着夫妻两地分居;无论怎么选,都有巨大的损失和风险。但我还是觉得,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得到父母的照顾和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孩子越小,心智越不成熟,这一点就越是重要。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出来让他自己生活,可以锻炼他的独立能力,这是妄想,是父母在为自己偷懒找借口。一个本身就很独立的孩子,不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锻炼独立能力;而一个本身就不是很独立的孩子,突然切断他跟父母的联系,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因为这个困难是父母人为制造的。
3.实地考察很重要
假如前两个问题你都考虑好了,即将付诸行动,或者还没有完全想好,但最大的犹疑是国外的学校,那么我强烈建议你,带孩子出来看看,实地考察一番。不一定是目标学校,在你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找一所你认为合适的学校就可以。哪怕只是参观一下学校,你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比如,美国的小学,孩子们经常坐在地上上课,如果仅仅是听说,你恐怕很难想象。什么?一节课45分钟都坐在地上?但事实可能是,老师只是在做详细讲解,或者需要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听她说的时候,才让孩子们坐在地上的一块专门的地方,可能也就5~10分钟。这样的上课方式,只要你到教室里看一眼,你立刻就能明白。而这样的方式,同样都是一年级来美国的孩子,有人就很喜欢,有人却很不喜欢。假如你带孩子来看一看,对于孩子日后的留学生活,多少能心里有数,而不是仅仅从一些资料里得出的想象。
美国的学校也个性鲜明,每一所学校都各不相同。畅畅一年级的学校和二年级的学校在同一个学区,开车时长不超过5分钟,但所学内容仍有所不同。一年级的学校重视读写,第一节课通常是writing,读写所占的课堂时间多;而二年级的学校重视数学,第一节课通常是数学,数学所占的课堂时间多。二年级的学校有stem课程,但一年级的学校是computer&technology。这样的差异,只有通过实地考察,才会有更深刻的感触。有了这些感触,你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选择更适合他的学校。
现在出国这么方便,假如只是想参观一下学校的话,趁出来旅游的机会就能做到。美国的学校对公众是很开放的,只要你持有合法签证,进学校参观非常容易。
假如你想让孩子体验一下这边的学校生活,那可以在寒暑假参加这里学校的夏令营,虽然跟正常上学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但可以感受一下氛围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想让孩子更深入地体验这边的学校生活,真正上一段时间的学,最便利的办法当然就是争取能够过来工作或者访学一段时间。当然,很多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觉得还有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就是,父母申请这边的社区大学。社区大学的门槛比较低,费用也比较低,有些社区大学还提供短期的语言课程,也可以拿到签证。只要有合法签证(旅游签证除外),孩子就能入学。这个方法虽然比较曲折,但假如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很多困惑的话,还是值得一试。
千万不要只听别人尤其是中介所说,就轻易决定送孩子出国读书。据我所知,中介每介绍一个孩子来留学,中间大概有50%(也许是至少)的利润。也就是说,每一个通过中介出国的孩子,所交费用的一半都进了中介的腰包。有这么大的利润空间,你说他们是不是会想方设法促成留学,而不在乎是不是孩子真正的需求?当然,我不是说完全不能相信中介,有一些操作,通过中介办起来会更容易一些,中介也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但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了解,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写到这里,真心地希望每一个有意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庭,最终都能作出适合自己孩子的选择。生活在如今这个选择太多的时代,可能怎么选都难免觉得遗憾,出国有出国的遗憾,不出国有不出国的遗憾。那么,我们不妨把心态放平一点,无论在哪里,一家人能够彼此相依,内心有安宁,是最重要的事情。
作者说
HI!我是罗环环,一个7岁女孩的妈妈。
现居美国,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打赏、关注和点赞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