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之路·健身写作爱好群社会热点时下热点
「诱奸」背后的隐性暴力:希望世上别再有房思琪

「诱奸」背后的隐性暴力:希望世上别再有房思琪

作者: 高浩容 | 来源:发表于2017-05-08 12:29 被阅读3189次

    「這是關於《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部作品,我想對讀者說的事情。」──林奕含 Readmoo電子書 - YouTube

    近日,台湾年轻作家林奕含在新作,也是人生的第一本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不久后,选择上吊自杀结束生命。

    引起轩然大波的是,她承认创作动机来自过去被补习班老师诱奸的经历,这让她的死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为何会有如此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

    「诱奸」是个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行为,往往被诱奸的对象业已成年,且在发生关系的当下虽有抗拒,但处于一种半推半就的情况下,完成了与诱奸者的性行为。

    但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书中多所陈述的,诱奸是一种权力、知识与人生阅历的不对等。

    如林奕含在社群网站中自陈的,并不是事件发生后,表面上生活如昔,而是后续长期的自我怀疑、自责,无法宣泄的愤怒,难以得到解脱的控诉。

    当然,我们无法凭著一本小说去论断真相,毕竟事实的真相不能全靠感情,不明究理的悲愤完成。林奕含深受忧郁症,且接受精神分裂(思觉失调)多年治疗,这些是我们看待整起悲剧的重点。

    然而,不变得是她的死,使我们重新意识到诱奸等暴力、胁迫对一个人造成的创伤与痛苦。

    底下,我们就谈谈这让人难以消受的创伤。

    为什么有些被害者,他们面对加害者的摧残,却束手无策?譬如一般我们从动物性的角度,动物面对威胁会有「战」或「逃」的反应。

    有人欺负我们,我们可以选择反击,如果不行,似乎逃跑也是一个选项。

    既不反击,也不逃跑的情况,成为某些人用来攻击受害者的说词。有时受害者非但得不到同情,甚至还会因为他的不够勇敢而遭受指责。

    实际上,加害者通过某些心理上的隐性暴力,能够达成控制被害者的手段。

    这类型的暴力不是简单的拳脚相向,在身体上造成伤害,而是在肉眼看不到的心理留下创伤。

    当这类「隐性暴力」被忽略,很可能一个人便意识不到自己正在遭受暴力,遭受远离人性的控制。

    底下我们就揭示这些控制手段,帮助我们识别自身或他人是否正遭受这样的暴力,进而寻求帮助。

    研究创伤多年的心理学家赫尔曼(Judith Herman),认为加害者经常使用的心理控制方式,主要目的在于「剥夺」「孤立」,并通过有系统的过程,强化两者对被害者心理的影响。

    一、「剥夺」,指的是剥夺一个人的「人权」

    好比自由是一个人基本的权益,今天我把你囚禁在一个地方,要你吃饭、睡觉、上厕所等活动全按照他的安排进行,使被害者无法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剥夺的内涵大体有两条径路:

    a. 灌输恐怖

    恐怖来自永无止尽的威胁,威胁受害者如果违背他的心意,就可能遭受死亡或严重的肉体伤害。

    在奥地利的案件中,威胁要伤害加害者的孩子,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威胁。后者对一些受虐妇女,更具有恫吓作用。

    b. 激起无助感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对狗做过实验,将狗关在装了电击装置的笼子里。

    其中一种笼子有个按钮,只要电极的时候按下按钮就能停止电极,狗在这个笼子中遭受创伤,被释放后还是能够恢复心理健康。

    有些狗没那么幸运,牠们被关在一个没有规则可寻的笼子里,没有任何可以做好心理准备的线索,也没有中止电极的规律。塞利格曼发现这些狗后来的心理创伤,长久难以复原。

    无预警、不按牌理出牌、反复无常的暴力会让受害者放弃抵抗,塞利格曼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也就是在长期无法预期的暴力下,使得一个人「认定自己已不具备改变困境的可能性」。

    进而,加害者往往会在威胁与暴力后,又扮演上帝的角色。

    先给予恐惧,再给予「赦免」,让被害者屡屡经历死里逃生的心理折磨,直到以为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全应由加害者决定。

    二、「孤立」,一方面断绝受害者与外界的连结,另一方面取消受害者在人际互动中的自我感,最终目的是使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强烈的依赖

    隔离的目的在于方便加害者的控制,当受害者处于一个既定的、狭小的生活空间,加害者更容易实施监视,并且所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都要通过他的检查与审视。

    有时加害者会以爱为名进行孤立性的控制,冠冕堂皇的要求对方报告一天行程、检查对方的手机、私自借用受害者的名义,切断受害者与亲朋好友的联系。

    除了对受害者「当下」的控制更有甚者,就是对受害者人格进行全面破坏。切断对方人格建构历程的「过往」回忆,譬如把过去的书信、纪念品抛弃。还要打击受害者的核心价值观,譬如让一位素食主义者吃肉,要他伤害自己最心爱的宠物等。

    受害者为了生存做了许多自我厌恶的举动,而加害者一方面强迫他,另一方面又扮演宽恕与接纳的角色,同时扮演被害者的撒但与上帝。

    这一切将使受害者不得不越来越依赖加害者,逐渐和加害者变成生命共同体。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自杀或自残的念头,建议可以这么做:

    1. 远离危险因子

    ◎ 远端危险因子

    有些人因为某些疾病,或如性侵等行为的污名化,始终不敢求医,都可能使一个人的身心逐渐失衡,酿成悲剧。或者长期不够规律的求诊与服药,也会影响治疗与康复的效果。

    ◎ 近端危险因子

    如台湾精神科医师陈丰伟所建议,自杀也会引起连带的反应,如果你本来就深受情绪方面的疾病影响,或本身就有自杀或自残的念头或病史。关闭你的网路,更不要阅读相关著作,否则可能会激化还未处理完整的伤痛,产生模仿效应。

    简言之,近端危险因子,指的是近期让一个人心理受创,引起过去尚未处理完整的创伤,造成一个人激化行动的事件。有了伤害自己的念头,务必尽速就医,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2. 增加保护因子

    ◎ 保护因子与危险因子,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

    创伤者的主动求助,周遭亲友的关怀,提供支持,让受创伤者可以无碍的表达自己内心的伤痛,主动索求协助,都是避免悲剧发生的要素。

    尤其对于有自杀未遂记录,且仍处于忧郁症或其他心理治疗,有自杀或自残风险的身边人,给予足够多的关注与支持,也能有效的降低可能的悲剧发生。

    § 结语

    正如赫尔曼所言,施暴不仅仅是「习得性无助」那样容易被发现的外在暴力。

    当我们审视一些身在家庭暴力,或不平等的关系中,已经出现身心症状却不明究理的被害者。

    不禁会发现,许多试图支配他人心理的隐性暴力,就这么被许多加害者以爱等温柔的名义给掩盖。

    如果你正在犹豫该不该离开一位口口声声为你好,却总是给你无限压力与孤独的人,倘若他对你好的方式如上所述,他很可能正在对你实施暴力,好控制你。

    这时,你的离开绝对不是经不起爱的考验,而是远离暴力的自救措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野芽:能否推荐一些与诱奸、性侵、应激障碍治疗有关的心理学书籍
      • 唯Kon茜:最后的截图,选自美剧吗?
      • 2c475ca17d7f:或许我要好好调整自己,有点杞人忧天了
      • 2c475ca17d7f:我是妈妈,我有个女儿,新闻时常会放某某性侵,就在昨晚在QQ里看到一个视频,当事人被QJ躺在医生边哭边说,让我突然感到很害怕,我不知道以后该怎么教孩子保护自己,碰到垃圾人怎么办?碰到QJ犯怎么办
      • 小兄弟:太可惜了
      • 4b65aad52e68:赞一个👍
      • 爱瑋儿:鼓励鼓励,好文继续
      • 野芽:🌻🌻🌻

      本文标题:「诱奸」背后的隐性暴力:希望世上别再有房思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ym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