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则学论语

作者: 学会学夫子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1-20 20:55 被阅读137次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思无邪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

    1)不及:赶不上。

    2)探汤:汤,开水;把手伸到滚烫的水里,意指赶紧避开。

    3)志:志向,愿望。

    4)行义:实行仁义。

    5)道:主张。

    【译文】

    孔子说:“看到别人好的地方,自己赶紧想学习,怕来不及去学;看到不好的事情,就像手伸到滚烫的开水里一样难受,并且马上要避开。这样的人,我看见过;这样的话,我也听过。既要隐居世外来保全自己的高洁志向,又要依照道义而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话,我听过;但这样的人我还没有见过。”

    【理解与思考】

    孔子讲了两种为人处世的原则,一种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看见好事善事,自己赶着去做,生怕做晚了。看见坏事丑事,避之惟恐不及,绝不同流合污。这句话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思是相似的,都表达了孔子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汤”,古时指热水。孔子用“探汤”这一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时所应采取的态度,并称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显然,孔子这句话源自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另一种是避世隐居,以求全其志、洁其身的隐者。孔子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说听过这样的话,但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很明显,孔子赞赏前者表现出来的积极入世精神,穷则独善其身,是不得已而为之;达则兼济天下才是儒家真正的人生目的。

    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陶渊明的做法就是“隐居以求其志”然而既然隐居了,既然隐居了又怎么能做到“达其道”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J_寂_S_宸:孔夫子本人的境界还要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自己其实超越了“穷则独善其身”的主张。这主张是后人加上去的,还是夫子自己阐明的呢?如果是他自己阐明,在那样一个乱世,那样一个“穷”的时代。他还要积极入世,还要周游列国。这里面又隐含了什么呢?
        *初学论语,看法肯定会有很多不周到之处,不喜勿喷。

      本文标题:每日一则学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ur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