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知道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电影《无问西东》台词
如果说《芳华》是对青春的纪念
那么热映的《无问西东》更像是对青春的思辨
在丧文化盛行的时代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针强心剂
唤醒观者心中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
思考人生从来不是件羞耻的事儿
你会在他们的迷惘中获得共鸣↓
真心
你到底丢了哪部分的自己
Q:我有个表哥,他文科成绩很好也很喜欢文学,却在高二的时候选了理科,因为说学理科好找工作,我问他这真得是你想选择的吗,他对我说长大以后我就会懂了。难道,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吗?
题主的问题让我想到了《无问西东》里吴岭澜(陈楚生 饰)的那一段。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看过他的成绩问他:“如此天资,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呢?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啊?”
吴岭澜说:“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读书有用、学理科好找工作等等观点,不过是人想走捷径的一种偷懒表现,因为他们认为从众着学所谓的“好”应该不会错。中国的教育都在教学生好好读书,却很少有老师会教学生为“什么”而读书。
梅贻琦后来跟吴岭澜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时间会证明,学习的目的远不止是为了一份工作。只是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他们为“什么”而学。
——回复选自How答主 云知道
没事就爱压马路的双子座
Q:现实的生活很残酷,它逼迫我改变,去掉身上的棱角,这也让我慢慢的变得不快乐,我不想改,可是它不允许,生活排挤我。一个人,走在人生这条路会快乐吗?快乐从何而来?
猛一眼看感觉题主深受叔本华熏陶……充满“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的悲观主义论调。推荐题主去看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兴许可以为题主解惑一二。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生活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啊,没有谁愿意泯灭自己的个性来迁就生活本身。
改变、迁就、去掉棱角,一定也是你为了从生活那得到某些东西而做出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证明这些在你的价值观里比保持个性本身更重要。如果你一直觉得不快乐,不如先舍掉一些欲望,那样可能会让你活得更遵从内心一些。
——回复选自How答主 流沙包最好吃了
喜欢三次元世界,必要时输出法律小常识仅供参考哦
正义
你心里的那股火还在燃着吗
Q:你们之中有当兵的吗?当兵的待遇是不是真的那么好,你们是不是也是因为待遇好而去当兵或是被父母送去当兵的?
我来讲讲我周围人的故事吧。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因为成绩实在太差不想学了,而自身身体条件又够好就去当兵了。另一个是我妈的朋友把他家儿子送去当兵,是为了锻炼一下他的男子气概。其实当兵的理由五花八门。
这两天看了电影《无问西东》,里面王力宏演的沈光耀一开始是对军人的向往而想去参军的,却被他母亲给拦住了。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当时只是对军人的荣光感兴趣,她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因为追求人生的幻光而失去生命。
但直到沈光耀看到被日军轰炸后的狼藉昆明,他才明白:参军并非为了别人眼中的虚妄荣光,而是为了维护世间正义,维护自己心中至关重要的真理。
在这之后他才参加的飞虎队。
有的人当兵是为了安生,有的人却是因为心中所燃的正义之火。因为人生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也不同。
——回复选自How答主 镜中我
一个把电影看做第二世界的理想主义者
Q:“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我怎么就觉得这句话这么没道理呢?我一想到那些含冤入狱的人,等了几十年或者死了以后才被承认是“清白”的,就觉得这句话简直是个笑话。
这是一句非常滑头的话,因为它将相对于旁观者而言的轻薄的正义和相对于受害者而言的厚重的正义混为一谈。
之前看过央视的一档节目,警察破了个案抓了个人,但这家伙死活不承认,怎么办呢?那就严刑逼供呗,后来这个人就把罪给认了。但是这个“犯人”的家里人知道他不是这样的人,就一直申诉,直到20年后才被证明他是清白的。这迟到的正义是没有缺席,却毁了一个人的大好青春,还让一个人遭受了本不该有的身心痛苦。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这句话实际上只是把正义最基本的属性当做是功绩一般宣言,却掩饰了“厚重的正义迟到之恶”。“不缺席”难道不是正义理应做到的吗?但为何在这句话里,不缺席这个基本属性听起来像是了不起的功绩一般?更恶劣的是,这种表功一般的口号竟并列于前一句中赤裸裸的“厚重的正义迟到之恶”,形成了一种极大的误导,仿佛“厚重的正义迟到之恶”可以被“轻薄的正义不缺席”弥补了一般。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很恶心的逻辑。
最后说一句,这句话根本就不是哪位名人说过的,也不是什么法官说过的话,所以根本就是个歪理。
——回复选自How答主 白发魔女
偶尔讲道理的女流氓,时不时给你熬点毒鸡汤
无畏
说好“归去仍少年”,你做到了吗
Q:我还记得以前毕业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说一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可是经历过社会的锤炼后,似乎很难再看到大家身上的少年气了,大家都成熟了,也都回不去了。你身上的少年气还在吗?
我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少年气”是哪一种,就我理解的而言“少年气”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稚嫩,却也是一种令人生羡的“勇敢无畏”的闯劲。
从学校到社会的过程就像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外在因素会干扰到自己的行为和决定,一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状态也因为见过的人和遇到的事越来越多了以后变得更加小心谨慎,甚至是唯唯诺诺。偶尔真得会怀念学生时代那个敢说敢做的自己,而现在,沉稳是好,却也难免为世俗所累。
“少年气”是种珍贵的东西,能一直保留着的人本就不凡,因为他们是未被世俗所禁锢的聪明人。
——回复选自How答主 小胡椒随遇而安
不知道现实主义者在这里是否受欢迎
同情
你会因为99%的坏而放弃对好的期待吗
Q:电影《无问西东》里张震最后还是选择一直资助四胞胎,但是现实生活中真得存在很多“资助一个家庭后,他们就会更加贪婪地向你索取,并认为这是你理所当然给他们的”这种情况。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其实我觉得影片张震的那个片段有些太刻意了,“美好的”刻意。
我乃一介凡人,如果让我提前知道四胞胎的家属一直频繁地找“我”只是为了送刻字毛笔表示感谢,那我会选择一直资助下去。但现实是,“我”并不能提前知道这种美好的结果,万一他们来找“我”是为了要钱,要“我”继续资助呢?毕竟看过这方面太多的负面新闻了,为了那1%好的可能而不去想那99%坏的可能,对我而言太难。
我承认我是个不敢冒险的人,这个社会,我不敢滥用自己的同情心。
——回复选自How答主 太阳花没有太阳
一言不合就diss,摩羯座闲人马大姐
Q:发现自己现在越来越“冷漠”,不再同情弱者,但也不会不屑他们。是自己真的变狠了吗?还是我已经没有人情味了。
题主貌似给自己的道德压力太大了。不知道我接下来这么说会不会让你的心里好过点。
不是你冷漠了,而是这个世道“伪弱者”变多了。这些人倚仗弱者身份来获取外界所谓“理所应当”的帮助,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扛着弱者的大旗,要求别人直接给予或更多给予,而不抱以真诚的感谢。他们的出现,让整个社会的可信度变低了,施助的一方也会在一次次的“被辜负”中变得更加谨慎使用“同情心”。
还有一点想告诉题主,同情弱者不是人类天性里带来的,而是人类这么多年道德教化的结果,每个人的感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要太有心里负担。
——回复选自How答主 coldcloud
一句话教你做人,将人生所有的幸与不幸赤裸裸地撕裂开来给你看
苏格拉底说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人生这么长
可活明白的人却不多
不如趁着《无问西东》的热映
静下心来审视自己
如果人生的难题太难
不妨来how寻求答案
网友评论